本港訊 (王真強)劍河縣為失地移民撐起六把“民生傘”,有力地構建了民族地區的和諧。
三板溪水電站是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電工程。劍河縣以苗族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96%,是水庫的主庫區,淹沒包括縣城在內的土地面積44.25平方公里,涉及全縣9個鄉鎮37000多人,其中共淹占水田6000多畝,涉及23000多人不同程度失去耕地,是貴州省目前水庫移民人口最多的縣。為此,劍河縣委、縣政府為失地移民撐起了六把“民生傘”。
一是撐起耕地調劑“民生傘”。該縣對農村失去耕地較多的移民以調劑耕地的方式,確保他們擁有基本口糧田,即人均水田不少于0.5畝。該縣出臺政策,鼓勵失地移民與富余耕地農戶實行耕地經營權有償轉讓。全縣已有472戶2152名失地移民實現了518.17畝水田的經營權轉讓。
二是撐起外遷安置“民生傘”。縣政府出臺了外遷移民優惠政策,剛性規定外遷安置移民在安置點的調劑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人均0.5畝以上,并規定外遷安置移民“同等享有安置地村民的合法權利”。外遷安置點主要選擇在條件相對較好的集鎮。同時,采取獎勵的方式,調動接收鄉鎮的積極性。目前全縣已有72戶329人完成了跨鄉外遷。
三是撐起三產安置“民生傘”。該縣老縣城于2007年4月20日實現整體搬遷完畢。新縣城革東地區占地移民多數是失地移民。為解決這些失地移民的長久生計問題,該縣出臺了以“1畝水積置換8-10m2門面”的方式進行門面安置。通過移民自愿選擇,新縣城共有281戶1292人選擇了門面安置。
四是撐起后期扶持補助“民生傘”。失地移民是搬遷人口的,以現金直補的方式對每人每年進行補助,從2006年7月1日起連續補助20年。失地移民不是搬遷人口的,以項目扶持的方式鼓勵移民從事農村五小產業開發,每年對每畝水田進行資金扶持,從2006年7月1日起,連續扶持20年。
五是撐起水田補償“民生傘”。被淹占水田的移民戶可以自由選擇一次性補償或長期補償。一次性補償即將水田補償費一次性補償給移民,有82%的失地移民選擇了一次性補償;長期補償則是按被淹占水田的年產量,以當年州政府批準的價格,逐年對移民進行補償,從2006年開始,直至三板溪水電站報廢為止。
六是撐起庫周交通復建“民生傘”。從2007年以來,該縣已陸續修建渡口86對,碼頭98個,人行道路139條266公里,人行便橋41座。庫區周邊的通航、通行狀況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