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貴州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作出“探索建立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決策,兩年來,黔東南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決定,確立了走生態文明崛起的跨越式發展之路,在苗鄉侗寨奏響了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跨越
自然生態良好、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濃郁的黔東南,因過去的欠開發,卻孕育了高起點發展的優勢資源。
黔東南明確提出了著力打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生態文明試驗區”。
兩年來,黔東南州積極開展試驗區前瞻性研究,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共同開展了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總體思路和戰略性研究,與西南交通大學共同開展了黔東南生態旅游開發研究,與省委政研室共同開展了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調查與研究,在全省第一個開展了州級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編制,積極開展國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申報工作,啟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監測體系研究。積極開展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區申報工作,委托國家林業局林業調查規劃院編制《黔東南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區實施規劃》(2009-2015年)。開展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沿線優化經濟產業布局的前瞻性研究,啟動從江洛(香)貫(洞)產業轉移承接區、丹寨金鐘產業承接區和凱里爐山循環經濟工業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完成《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總體規劃》,完成農村人均0.5畝基本口糧田規劃。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開展理論研討和專題培訓,通過媒體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提高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守著富足資源,過著貧窮生活”是欠開發地區面對的一個突出矛盾,這個矛盾曾經困擾著黔東南。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黔東南州大膽探索,打破縣域區劃的限制,把全州按照資源分布,劃分為“四圈一區”的經濟發展布局。按照“四圈一區”的布局,做好經濟發展“加減法”。
堅持以園區為載體,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據了解,2008年,該州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 3億元;計劃到“十一五”期末,工業增加值突破70億元,建設30個銷售收入億元企業,其中實現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企業或企業集群4至5個。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68家高載能企業整合為7大電冶企業集團,將994家森工企業清理整合為17個企業集團106家企業,進一步提高了產業集中度。通過加強對企業污水處理和循環利用,強化企業節能減排,進一步推進了新型工業化建設。實施100萬畝高產高效優質水稻和100萬畝優質馬鈴薯糧食“雙百工程”,培育了一批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突出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實施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四個一百”工程,打造了雷山西江、黎平肇興等苗侗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全力構建“和諧黔東南”
大力建設節約型機關。州委、州政府制定了《黔東南州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點公務接待管理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規范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禁止公務消費中的奢侈浪費行為,同時在公共機關大力開展節能減排活動,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模式。
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將“一戶一技能”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萬個支部結對、萬名黨員幫扶”、“進村支農、進寨支醫、進校支教”、黨建扶貧等活動,許多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在推進鄉村旅游產業大發展過程中,著力建設了一批綠色城鎮和綠色村莊,涌現出了凱里南花、雷山西江、從江岜沙等自然生態良好、群眾文明幸福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