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消息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優美,但土地資源十分匱乏,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半畝。守著青山綠水,農民收入一直停留在貧困線附近,承擔不了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任。近年來,黔東南州州委、州政府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按照“農業穩州”的發展戰略,依托農業“基地化、產業化、標準化、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業生態發展之路。
有“黔南門戶、桂北要津”之稱的從江縣耕地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4%。如何使土地資源“優質、高產、高效”,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富縣、科教興縣、旅游活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12.928億元,其中生態農業總產值就占8.1038億元。
雍里鄉大塘村建設的千畝椏柑果園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經營。目前,果場示范帶動了雍里鄉發展柑橘種植7241畝,總產量400萬公斤,每戶農民從中增加收入1050元。
兩年來,黔東南州種植蔬菜200萬畝,其中反季節蔬菜種植15萬畝,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0萬畝。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和特色蔬菜生產基地。
在都柳江、清水江、舞陽河記者看到,在較低海拔河谷富熱區,形成了5萬多畝冬春早熟蔬菜生產基地;在麻江、丹寨、凱里、雷山等較高海拔溫涼區建立了近10萬畝夏秋蔬菜生產基地;各縣市還利用優勢資源,發展了近50萬畝大蒜、辣椒、生姜、芥菜、百合等區域性蔬菜基地。
黔東南州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馮仕文說:“隨著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的建設,明年從黔東南到達廣州僅需2小時。很多投資商為搶占國內外淡季市場,紛紛來到這里投資發展綠色產業。目前一批蔬菜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拔地而起,這為我們農民種植的綠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供了可靠保障。”
黔東南州由于獨特的土壤、氣候等特點,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該州的茶葉特色農產品、中藥材等已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態勢,并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黔東南州農業局統計數字顯示,目前,黔東南州茶園面積已發展到19.23萬畝,投產茶園10.70萬畝(無公害綠茶產地認定面積0.6萬畝,無公害苦丁茶產地認定面積0.31萬畝,有機茶認定面積0.05萬畝),占茶園總面積的55.64%。
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建設是黔東南州的又一大亮點。據了解,該州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已發展到5.83萬畝,占全省示范基地面積的65%,其中何首烏、太子參和頭花蓼三個品種通過了GAP認證。中藥材種植企業達到了17家,種植面積27.47萬畝,并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中藥材種苗快繁中心。
近年來,黔東南州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緊緊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帶動,農民實施”的工作方針,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實現了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監管。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今年7月,黔東南州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達65個,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19個,年產無公害農產品和畜產品630多萬公斤。 如今,這個州的蔬菜產品營銷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本地和周邊城鄉居民,現在是銷往重慶、湖南、廣東、廣西、香港等地區。凱里、麻江等縣已初步形成蔬菜產品購銷集散地。過去是農民自產零售,麻江縣現在是經銷商訂單、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組織、有批量、成規模購銷的多渠道銷售。
發展綠色產業鼓了黔東南農民的腰包,苗嶺人民不再守著青山綠水蹲在溫飽線上,沐浴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和煦春風,一個生態文明的新黔東南正在向我們闊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