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楊玉平 楊勇 熊誠)在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進程中,黔東南州通過優化產業布局,統籌資源利用方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因地制宜、各有側重,重點突現生態經濟功能區,相對集中發展城市經濟功能區和工業經濟功能區,積極探索與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在2007年的《中共黔東南州委關于制定黔東南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四圈一區”被勾勒出來,“四圈一區”打破原來的行政劃分,清晰明了地對黔東南幾個特點板塊進行定位,積極探索與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并努力打造黔東南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這“四圈一區”就是以凱里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以氵舞陽河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為中心的旅游經濟圈;以雷公山苗族文化為中心的原生態旅游經濟圈;以侗族文化為中心的原生態旅游經濟圈和黔東循環工業經濟區。
圍繞“四圈一區”布局,黔東南著力解決“大資源、小產業”現狀,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十大產業發展方向。
特色農產品行業。推動茶產業的生產及深加工集團化經營,實現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開拓市場的集團經營模式。特色肉類食品在建設100萬頭香豬、50萬頭香羊基地的基礎上,加快特色畜牧禽水產肉食品加工,扶持從江香豬、香羊品牌、劍河白香豬、三穗麻鴨、天柱騾鴨飼養加工,努力推動腌魚、腌肉等特色食品加工產業提升改造。在現有的山茶油、食醋醬料、山野菜等產品基礎上著力發展山野系列食品、無公害有機食品。
機電工業。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通信、家電、信息網絡。注重支持“PTC”熱敏電阻和“NTC”熱敏電阻等產品和電子陶瓷材料,做大做強電子工業園和中昊電子工業集團及品牌,大力發展高性能的永磁、軟磁磁性材料和機械、汽車等壓鑄件。
建材工業。利用凱里玻璃廠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浮法玻璃生產線,同時加快研制生產新型建筑材料及建筑玻璃、燈飾玻璃等下游產品延伸;積極協調黎平縣日產2500噸與從江明達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建設。
紡織服裝業。利用原凱紡公司、原凱滌集團優良資產和“仰阿莎”民族旅游品牌、“太陽鼓”民族刺繡品牌,大力發展民族蠟染品、民族刺繡品、民族布藝和民族服飾品,積極推動紡織業向服裝制造業延伸。
冶金(有色)工業。重點發展多晶硅、有機硅、化學硅、硅微粉、錳系列合金、高鈦鐵合金、多元復合合金、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加快建設高硬、高韌的鉛箔、鋁板、鋁帶等生產線。
電力工業。努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點培育清潔能源,重點抓“兩江一河”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地方小水電項目開發建設。力爭到2012年,全州總裝機達到431.96萬千瓦以上,其中水電191.96萬千瓦、火電240萬千瓦。
林產品產業。重點抓好100套木屋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年產30萬噸漂白硫酸鹽針葉木商品漿和30萬噸高檔涂布白卡紙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整合木材加工企業,將現有224戶林產工業企業整合為30戶左右,提高企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制藥產業。以地道中藥材GAP生產基地建設和苗藥、侗藥的研究開發為重點,在2010年以前,培植通過GMP驗收、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現代中藥企業5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2戶,積極支持包括中藥材、藥品在內的年交易額300億元左右的“光彩大市場”物流集散中心。
白酒行業。大力發展以青酒為龍頭的白酒業產業步伐,以建設“貴州白酒”品牌為目標,打造“青酒”品牌,實現“十一五”末青酒生產能力達到20000噸,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上繳稅金7500萬元的目標。
民族旅游產品加工。集中重點打造“仰阿莎”民族旅游銀飾商品品牌、“太陽鼓”民族刺繡商品品牌和“阿朵”民族布藝工藝商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