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通訊員 陳舉)近年來,該縣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根據區域、土壤和自身特點優勢,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具有自身優勢的農產品,形成了一批特色專業村,有效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
通過幾年的培育,初步形成了以生態旅游接待制作主導產業的野洞、何家榜、黃貓、溫水塘村;以優質甘蔗為主導產業的平溪大寨、亞印、翁巖、舊州白水、草綠坪村;以種桑養蠶為主導產業的波洞、龍井、仁里、新莊村;以優質烤煙為主導產業的泥巴寨、木江、大坪、烏馬河、萬丈、山坪村;以無籽西瓜種植為主導產業的新州片區、東坡、沙井、羅朗;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為主導產業的舊州、重安鎮;以長線辣椒、小米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谷隴、苗隴等鄉鎮,特色農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去年來,該縣推進特色產業實現規模化,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科技扶貧項目550戶,人工種草1.1萬畝,畜牧水產總產值完成27188.6萬元,烤煙面積1.52畝,種植優質無籽西瓜1.96萬畝,特色無公害蔬菜7.87萬畝,中藥材1.42萬畝,經濟林果2825畝、甘蔗2895畝,優質馬鈴薯10萬畝。野洞村野生蔬菜“種植-收購-加工”產業與日本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訂單產品在蕨菜基礎上,增加了黃花菜、生姜等,實現了產品多樣化。寨碧村的鴨苗孵化→蛋鴨養殖→鴨蛋加工產業,孵化鴨苗70000余只已投放市場,已帶動周邊群眾養鴨20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