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繽紛 薈萃黔地民族風物
—第四屆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側記
○周靜
核心提示
山清水秀風光好,歌舞飛揚展多彩。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省文化廳、省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承辦的第四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黔東南州凱里市舉行。本次會演主題是:薈萃少數民族文藝精品,檢閱少數民族文藝隊伍,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展示少數民族藝術風采。來自全省9個市州地的代表團、貴州民族學院的1300余名演職人員參加了會演,本屆會演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創歷屆之最。會演期間召開了首屆全省民族文化工作座談會,圍繞全省民族文化工作面臨的現狀和問題,形成了“凱里共識”。
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首次在地州市舉辦,是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一次嘗試,是對地方民族文化工作的一次推動。同時,也是展現和推介地方民族文化的一次好機會。
好歌不斷,好戲連臺。演職人員飽滿的熱情,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將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是我省設立的四年一屆的省級少數民族文藝重大活動,是全省各民族群眾的文藝盛會。此次會演,各地州市的民族文藝精英們用優美的舞姿構筑民族團結的花環,用甜美的歌喉唱響和諧社會的強音,用真情和汗水展示多彩貴州的祥和與輝煌,在歌舞聲中回歸民族文化的沃土。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省的少數民族創造了獨具魅力、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為展現這一特色,本次會演首次將民族、美聲、流行等演唱形式融于一體,將舞蹈、聲樂、說唱等節目類型相結合,在充實會演內容的同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黔西南州的民族歌舞《山舞水歌》分為《那山篇》、《那水篇》和《那人篇》三個樂章,充分展示了黔西南各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劇中,一曲《歡騰的盤江》是由普安縣一支苗族農民合唱隊演唱的,他們從未受過專業聲樂訓練,卻能把歌曲演繹成一個民族的呼喚聲。黔西南代表團副團長、州民宗局副局長周煉說,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就開始著手籌備參與全省少數民族會演的節目,在該劇中,我們緊扣具有濃郁特色的布依族、苗族、彝族文化,在挖掘整理基礎上,首次推出了彝族舞蹈《海馬鬧彝山》、苗族原生態無伴奏合唱等節目。該劇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導、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歐陽林說,《山舞水歌》的出現,將在今后較長時間里影響著黔西南的民族文藝發展,全省少數民族會演這個平臺對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安順市苗族舞蹈詩《我的巴身小·我的家》取材于生活在紫云自治縣與鎮寧自治縣以及西秀區交界的大山深處的苗族后裔巴身小人繁衍生息的經歷。該劇分6個章節,不論是序曲《古歌》,還是《搖巴身小》、《踏月亮》、《背水》、《巴身小鼓》等,都無不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遷徙、繁衍、勞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安順市黃果樹藝術團第一次排演舞蹈詩,他們采取了和以往不同的編排手法和創作理念,用最古樸、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強調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從服飾、音樂、舞蹈、意境等元素上下功夫,營造了一場如夢如幻的景象。主演黃天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10強選手,他說,第一次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就承擔了主演的重任,這次演出磨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學到了很多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
遵義市代表團民族歌舞詩《神砂仡佬》講述了一個仡佬族母親和她的子子孫孫的故事。與繁衍有關的永恒主題正如那生生不息的勞作,伴隨著這個堅韌而隱忍的高原民族從遠古的洪荒時代緩緩走來。女人對生命與土地的天然依戀通過女主角優美的舞姿展現出來,車輪推進代表的年輪蒙太奇般地迅速切換為子孫的繁衍、成長歷程。一個女人完成了初為人母、相夫教子與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的人類輪回的喜悅、辛勤與超脫。母親的角色由剛做媽媽的代芹擔綱,她說,這臺節目讓她從內心激發出作為一位仡佬母親全部的愛。而每一位仡佬女子都是這樣走來,于是便有了仡佬這個內斂而凝聚力強的民族。48位仡佬族同胞用心為觀眾呈現了這場歌頌自己民族的文化盛宴。
銅仁代表團歌舞樂《四季花兒開》確實給觀眾帶來了別具風味的民俗體驗。在銅仁梵凈山腳下,土家族寨子,人人碰面常說:“摘起花兒開嘞。”意思是祝福,也是祝賀。而歌舞樂《四季花兒開》本就是一曲地產的土家調子的名字。該劇在結構上按春夏秋冬來排列,有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擺手舞貫穿始終,田間地頭的土家族農民演繹的最純正的土家族民歌,真是名副其實的歌舞樂。舞蹈生活化、民俗化,是一部原生態和現代表現手法完美結合的劇目。一位對土家文化研究頗深的觀眾說,這是我頭一遭欣賞到如此地產的土家藝術。
《風情涼都》是以六盤水市境居住的彝族、苗族、布依族原生態的歌舞元素創作編排的大型生態民族歌舞。整臺節目由《花樹立起來》、《情歌、酒令唱起來》、《篝火燃起來》、《太陽升起來》四個章節組成,民族風情濃郁、地域特色鮮明,多角度再現了“涼都”六盤水絢麗多彩的地域風情和厚重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謳歌六盤水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和諧相處、團結奮進的精神。《風情涼都》參演演員近130人,全部來自六盤水的基層群眾演員,并且90%以上為少數民族同胞,“中國涼都·六盤水”山美、水美、人美、氣候美、開放、包容、宜居、宜業的魅力神韻通過他們的歌聲和舞步傳達到四面八方。
黔東南州代表團精心排演的苗族歌舞劇《仰阿莎》是根據流傳在黔東南苗族聚居區的同名苗族古代敘事長詩改編創作而成,該長詩被譽為苗族“最美麗的歌”。《仰阿莎》是傳唱在貴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區的一首苗族神話爰情敘事歌,被譽為苗族“最美麗的歌”,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項目。《仰阿莎》劇本200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金獎,該劇融黔東南苗族歌曲、舞蹈、服飾三大資源優勢為一體,再創苗族音樂美、舞蹈美、服飾美,升華出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近年來享譽國內外的苗族歌手阿幼朵在劇中飾演女主角仰阿莎。
黔南州代表團表演的布依族歌舞劇《刺梨花紅》,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該劇是一臺探尋布依兒女人文精神家園的頌歌,一部關于文明進步與愚昧落后兩種思想意識矛盾的傳奇。
畢節地區大型歌舞劇《夜郎魂》是在赫章歌舞團排演的歌舞詩《夜郎魂》基礎上改編的。該劇分神秘夜郎、源、竹、王等章節,通過對赫章重大考古發現,揭開千年古夜郎之謎。60多位舞者以虔誠的贊美之情,將古夜郎風貌融入歌舞中,靈動的舞姿,渾厚的樂音,展現了夜郎國多民族聚集的宏偉場景和源遠流長的民風民俗,將人們帶入尋覓古夜郎千古之謎的境界中。
貴陽市代表團向觀眾和評委們捧出了他們傾情演繹的民族歌舞《和諧貴陽民族風彩》。整臺節目有演職人員210多名,歷時3個多月精心編排。導演盧家麟介紹,這臺節目是一臺歌頌貴陽各民族人民團結拼搏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民族歌舞,是一幅蘊含豐富底蘊的貴陽民族文化,凸顯省會城市飛速發展的奪目光彩的瑰麗畫卷。演出著力突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主題,充分表現“爽爽貴陽”各民族兒女細膩多情,追求美好的民族性格和包容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
貴州民族學院代表團表演的校園青春民族歌舞劇《我愛貴州》震撼登場。整臺歌舞劇節奏鮮明,動感強烈,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好評。
11月30日,在凱里市首次召開的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工作座談會,形成了“凱里共識”:進一步提高對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把民族文化工作列為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工作的理論探討及研究。切實加強對民族文化工作的保護和開發,特別是民族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建立形式多樣,包括家庭在內的民族博物館;要把民族語言、歌舞、習俗通過文字、影像等情景再現的方式保護下來。切實加強以民族文化村寨建設為重點的民族生態建設。要積極鼓勵支持形式多樣的民族節慶活動,以民族節日為載體,展示民族文化、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習俗等。各級民委、文化等部門要加強配合,做好民族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建立民族博物館,切實加強以民族文化村為重點的民族文化建設,積極鼓勵形式多樣的民族節慶活動。從“凱里共識”出發,相信我省從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的步伐將逐漸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