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在昨天舉行的“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檢查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表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從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擬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資1.18萬億元,其中2008年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資1040億元,2009年新增中央投資4875億元,2010年新增中央投資5885億元。上述投資,均按照法定程序報請全國人大審議批準。
張少春指出,這些投資項目不是一年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建成的,好多是跨年度的,所以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配套,不是按年來考慮的,而是按項目來考慮的。
截至4月30日,已下達新增投資2884億元,占今年新增投資4875億元的59.2%。加上2008年四季度下達的新增中央投資1040億元,新增投資已累計下達預算3924億元,占1.18萬億元的33.3%。地方政府也積極落實項目配套資金。財政部門下達資金預算后,項目單位申請用款還需要一個過程,其中包括工程招標、設備采購、簽訂施工合同等環節。只要符合用款條件,財政部門即按照國庫管理制度要求及時向用款單位撥付資金。總體上看,項目資金落實進度與工程建設進度大體相當。
張少春稱,據測算,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2300億元中央政府新增的投資,需要地方政府配套1700億元。考慮到有一些民生工程項目,市場化籌資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國務院批準地方可以發行2000億元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券,主要就是為了與中央新增投資2300億元進行配套。到4月底,地方在沒有發債之前,已經到位資金是880億元。隨著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陸續到位,現在23個省發行了26期1118億元債券。隨著這些資金陸續到位,地方的配套是有保證的。
不過,張少春也認為,有些省財政能力強一點,有些省像西部地區就困難一些。在安排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和安排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的時候,都充分考慮了不同地方的財政能力。如上述發行地方債券,有通過地方政府預算的安排,還有其他措施,比如通過搭建一些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發行中期票據,降低貸款門檻、降低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等,綜合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和資金配套能力。
要保證中央政府投資地方配套資金能夠完全落實,最關鍵的就是要安排好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的優先順序,要優先用于中央新增2300億元投資項目的地方政府配套。如果個別地方配套不足的話,必須調整投資結構,優先保證民生工程、保證中央的投資項目。對于鐵路、機場、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這些可以市場化投資的項目,應該通過市場化方式去籌集資金。
張少春稱,2010年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資主要通過中央預算內建設資金、國債、中央政府性基金、中央財政其他公共投資以及災后恢復重建(基金)投資等渠道安排,主要用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建設和災后恢復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