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金額達82.67億美元“前所未有” 反補貼調查和知識產權調查劇增
來自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
在14日于廣州召開的“廣東應對國際貿易風險研討會”上,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劉丹陽說,“今年中國外貿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均稱得上是前所未有。”
據介紹,今年以來,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涵蓋了反傾銷、反補貼“兩反”和保護措施、特保措施“兩保”全部四種形式。其中,美國發起的油井管案,涉案金額達到32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我國遭受的案值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總結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反補貼調查和知識產權調查急劇增加”。
他說:“反補貼調查幾乎到了平均每個月一起,337調查則危害性特別突出。”
以知識產權訴訟為核心的337調查,已經成為一些國家、地區和跨國公司阻礙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大棒”。廣東省食品工業研究所所長王三永說,他所在的研究所和生產企業遭遇的“三氯蔗糖訴訟案”就是這樣一起典型案例——占據國際市場95%份額的歐美跨國公司試圖以知識產權為借口,通過337調查迫使中國企業徹底退出美國市場。
然而,在贏得訴訟的同時,廣東食品工業研究所支付的各種訴訟費用累計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了預期值,全年盈利大幅縮減,一度給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劉丹陽介紹說,截至6月底,我國企業共遭遇30起反補貼調查,“幾乎是提起反傾銷調查的同時就會提起反補貼調查,以往是美國、歐洲提,現在澳大利亞、南非、印度都在提,有的甚至照抄他國的調查方案和數據,形勢十分嚴峻”。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73起、反補貼調查10起,分別占全球案件總數的35%和71%——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遭遇的各類貿易救濟調查則達到60起,涉案金額82.67億美元,同2008年全年涉案金額62億美元相比,增幅明顯。
劉丹陽分析說,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手段的運用上,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新趨勢:如一些國家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還對中國及其他國家部分產品實施最低限價;一些國家則以食品安全、氣候和減排問題為借口,主張實施包括碳關稅在內的新的貿易技術壁壘等,“這些都要引起我國相關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