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以前在山地上種玉米,收入不過100多元。退耕還林后,我在山地上種樹,并套種杜仲、太子參等藥材,收入2000元以上!痹谑┍h牛大場鎮山口村,村民阮道選提起退耕還林就贊不絕口。
自2002年實施國家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已給施秉縣帶來了三大明顯變化: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生態環境改善。施秉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總面積達3.4萬畝,荒山造林5.3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1年42%提高到2008年的54.4%。馬號鄉是個位于清水江畔的鄉鎮,過去因過度砍伐樹木,導致許多地方經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事故,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威脅。2003年,村民自愿實施退耕還林,種上杉木、松木、楠竹等,經過近7年的退耕還林,施秉縣有59.4%的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壤流失減少率達到54.6%。
農戶增收致富。像牛大場鎮山口村村民阮道選一樣,實施退耕還林后,種藥興林成為施秉縣農民致富的一大亮點。如今該縣林間中藥材生產已發展到1.3萬余畝,每畝退耕還林地效益可達2000元以上,退耕農戶收入比退耕前人均每年凈增400元以上。
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甘溪鄉是該縣退耕還林的重點鄉鎮,退耕還林后,種植大戶蒲代球率先承包300畝還林地種植油桃、黑珍珠葡萄,如今年均收入達20余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該鄉村民自發租賃土地種植桃樹、葡萄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果品種植產業示范基地。目前,該鄉村民利用退耕林地種植果品已達900余畝,解決了30余人就業。預計2年后果品基地將達掛果高產期,年收入可達百萬元以上。城關鎮白塘村退耕戶在退耕還林地內發展林下養殖,現有10戶退耕農戶在林地內放養“山雞”,放養總量已達到1000余只。
(何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