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貴州頻道消息 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良好的生態和豐富的物種資源被稱為"國家植物基因庫",這座中國西部重要的物種資源儲備庫,正在大力保護和促進生態建設,有望成為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
作為中國西部重要物種資源儲備區,黔東南州生物物種繁多,共有3000多種野生植物和近2000種動物,擁有被國家列為一、二、三級重點保護的植物37種、動物19種。其中,藥用野生植物2656種,占全國11146種的25.4%,占貴州省藥用植物3927種的67.7%;全國重點藥材普查的363種藥材中黔東南州有328種,占90.35%;種子植物類有中國特有種屬24個,占全國特有種屬的11.7%;有重點保護樹種37個,占全國重點保護樹種的10.5%。
記者從黔東南州政府了解到,作為國家28個重點林區之一的黔東南州同時是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為"兩江"流域中下游提供了豐富、潔凈的水源,其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狀況直接影響著"兩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的生活質量。
目前,黔東南森林覆蓋率高達62.78%,分別比貴州省、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2.9個和42.4個百分點,境內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還有月亮山、弄相山、佛頂山等原生性較強且生態發育較好的原始森林,全州原始森林面積達15.56萬公頃。良好的生態涵養了豐富的水源,全州共有大小河流2900多條,地表水資源豐富,年徑流量達到191億立方米。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馮長根說,建設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好、發揮好、利用好黔東南的生態優勢,把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升發展競爭力。
7月8日,在黔東南州凱里市召開的"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7位院士及貴州省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綠色、多元、和諧、發展"的主題,著眼新的發展形勢和機遇,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等進行了探討,就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上升為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達成了廣泛共識。由此而形成的《專家建議》將力爭通過中國科協上報中央和國務院,推動將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