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我州的發展步伐,州委、州政府決定組織考察學習團赴山東、安徽、江蘇進行考察學習。10月13日至18日,州委書記廖少華,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馮仕文,副州長孫登峰等領導率我州黨政代表團,先后到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威海市進行參觀考察,學習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經驗和做法,著重考察學習經濟開發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園區軟件管理、規劃與建設、園區開發模式、支持開發區發展政策、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
近年來,德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民營推動、開放帶動、服務業拉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轉方式轉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生態、循環經濟,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超前,產業集聚發展,特色優勢突出,管理技術先進,投資環境優越。禹城高新區是山東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已成為禹城高新技術的密集區,工業經濟的增長點,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的大載體,城市建設的新亮點,“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引擎。兩區在加快園區建設,做大、做優、做強企業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都十分值得學習和借鑒。
14日至15日,考察團先后到德州市經濟開發區的中國太陽谷、景津壓濾機集團、澳德樂時代廣場、董子文化園,禹城市的九一廣場、政務服務中心、通裕集團、保齡寶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國際商貿港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并與德州市委、市政府及開發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
德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雷建國在介紹中表示,近年來,德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生態經濟、建設和諧德州,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生態經濟,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四大傳統產業加速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品質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新突破,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優勢明顯。黔東南州生態好、環境好,民族元素多,潛在優勢明顯。希望雙方加強交流,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州委書記廖少華說,通過這次參觀考察,我們看到了黔東南與德州市在發展上的差距,增強了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將認真學習借鑒德州市的先進經驗,特別是在開發區園區建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加快我州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工業集聚發展、節約發展,推動全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德州市與黔東南州在資源、產業等方面的互補性很強,希望兩地在能源開發、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跨區域合作,在共建產業園區上成為戰略合作伙伴,推進合作深入發展。
近年來,威海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于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威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做大做強運輸設備、電子信息、機電工具、輕工紡織和食品醫藥五大產業群,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驕人成績。威海經濟開發區堅持高起步、大投資、超前性原則,規劃建設超前,區位優勢明顯,吸收投資領域寬,工業項目質量好,技術含量高,特色優勢突出,管理理念先進,投資環境優越,產業集聚發展,已形成了汽車、機械、電子、化工、醫藥、紡織、食品、建材等支柱行業。
17日,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考察了威海經濟開發區中心商貿區和日月光半導體、華盛輪胎、華東數控、泓淋電子公司,以及大小天東村改造工程、華夏生態園,實地考察后,與威海市委、市政府及開發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
威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在會談時說,威海是一個區位獨特的城市,是一個海洋城市、旅游城市、開放城市、新興工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這次黔東南州黨政考察團來威海,為我們雙方相互交流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希望考察團在威期間多走走、多看看,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廖少華表示,黔東南州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又有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享譽海內外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在發展旅游產業、民族文化產業方面具有廣闊前景,依托這一優勢目前正在推進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此次考察,主要是學習借鑒威海的好經驗、好做法,特別是在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發展、招商引資,旅游產業發展,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發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從而加強交流合作,以加快推進我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在為期四天的考察學習中,考察團成員均表示,此次考察學習收獲很大,受益匪淺。尤其是當地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著力推進城鎮化建設,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很多成功經驗都非常值得借鑒、值得學習。
州委辦、州政府辦,州工信、規劃、環保、商務、國稅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凱里、麻江、劍河、丹寨、黃平、施秉、臺江、凱里經濟開發區等縣市區負責同志隨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