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消息 開年經濟數據“亮點”后面的隱憂,現在開始展現。令人擔心的CPI,一個月內上升了1.2個百分點,2月份達到2.7%,PPI也升了1.1個百分點,達到5.4%的高位。后者距2008年年初“撬動”通脹的價格水平(6.1%和6.2%)不遠,前者則已升至接近“中國式通脹”的“臨界值”了。就中國以往數據來看,CPI一旦進入3%-4%的區間,往往會加速上升。因此3%-4%的CPI可視為中國式通脹的“臨界值”。
以往經歷還表明,CPI一旦躍上3%-4%的水平,即使采取猛的收縮政策,也顯得有些晚,往往需要相當的時段才會使其逆轉。
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尤其是在兩大工具即儲備金比率和利率工具之間,央行取舍處在兩難境地。正常情況下該加息了。然而令各方犯難的顯然在于,加息不僅會引致國際“熱錢”涌入,因而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進而損害中國出口競爭力。而且更困難的是,加息還會加大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融資成本,最終加大財政負擔。目前看來,貨幣當局最樂意采用的政策工具,當屬儲備金比率了。即使動用利率手段,也將非常謹慎,即使加息,幅度也將很小,不會高于25個基點。
然而在我看來,即使現在就提高儲備金比率,對于遏制PPI上升也不一定奏效。這里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一輪價格指數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與2008年那次不同。那一次是“輸入式”的,即國際原油、原材料價格大漲輸入中國。這一次則不然,這一次主要是內生的。最重要的內生并非消費需求拉動的,而是投資需求拉動的。歷時一年多時間的大力度刺激政策,主要刺激起了投資高漲,而各種投資中政府基本建設投資花錢最多,加上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壟斷性行業的巨額投資,不僅遏止了一些原本過剩行業的價格下跌,促其觸底回升,而且還拉動了國際鐵礦石及戰略性資源價格上漲。客觀地來分析,恰是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促成的龐大的基本建設攤子,在“撬動”PPI上升。而CPI的高企,多半系PPI上升傳導效應。說的更明確些,此次PPI上升屬于投資需求拉動型的,而CPI上升則帶有成本推動型特征,因為消費需求本身的上升幅度并不算大。
客觀地來分析,這一輪價格指數上升的主因,與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有些相像,帶有政府計劃擴張———基本建設鋪攤子“后遺癥”特征。如若留意到這一特征,則不難推斷,這一次要防通脹,若沿用市場經濟的方法,即單純動用貨幣政策而不用計劃或曰行政的法子,尤其是管一下政府大手大腳花錢這個口子,將是難以奏效的。
(趙偉 浙江大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