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29日下午舉行新聞吹風會,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表示,由于歷史的、體制的、發展階段的多種原因,我國的城鎮化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從人口的構成情況看,可以說我國的城鎮化人口質量還不高,在6.22億的城鎮人口中,統計在城鎮人口中,但事實上他們還屬于農業戶籍人口,這樣的人主要是農民工,大體上有1.67億人。他們實際上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們沒有和城鎮居民有同等的社會權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仍處在很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二是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區域城鎮化的發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突出的是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明顯偏低,城鎮化發展比較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城鎮的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相適應的問題現在越來越突出,655個城市中現在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現在搞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實際上就是針對現在城市的經濟、人口、資源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不相匹配的情況,搞能源和資源大規模、長距離地調運,這些工程是迫不得已的。
三是從城鎮化的形態看,不同規模和層級的規模發展不協調。多數的城市群,剛才我談到環渤海、珠江三角洲、長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經濟實力比較強,但就全國整體來講,大多數的城市還處于城鎮化的初級發展階段。特別是中小城市,吸納人口能力還不足,還有很大的潛力。小城鎮,過去是遍地開花,過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貴的土地資源,小城鎮的盲目發展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這些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四是從要素投入上看,我國過度依賴土地支持的城鎮化的持續能力是不強的,或者說已經不可持續。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財的利益驅動下,導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建設大廣場、大馬路,實際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最后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土地的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這句話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從1999年到2007年,城市建成區的面積擴大了7.2%,但吸納的人口只增長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