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服裝領漲
“過去買條洗臉毛巾不過三五元錢,但現在少說也要六七元錢;去年花200元可以給孩子買身像樣的保暖棉襖,但今年打完折還要300多元。”家住廣州市荔灣區的陳麗妹阿姨說。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本輪服裝價格持續上漲的過程中,漲幅居前的并非那些一線品牌的高檔服飾,反倒是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中低端普通棉紡織類產品,其最高漲幅已經達到30%。
在廣州針織的老字號、利工民品牌越秀區分店內,記者發現價位在百元左右的棉紡織產品銷路最好。該店總管楊小姐說,對于老百姓日常需求量大的棉紡織用品,如毛巾、棉毛衣、針織襪等,他們是通過調集往年的存貨的方式以保證整體價格穩定。
“今年棉花價格大漲擠壓了我們本已不高的利潤空間,但街坊鄰里間的生意是不可以隨意調價的,對于日用棉紡織類產品,我們現在基本是保本銷售,而主要的盈利點則寄希望在對新款式、新面料產品的開發上。”楊小姐說。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不同企業對原材料定價話語權的掌控能力大小以及銷售市場、消費群體的定位不同,都直接影響著終端零售市場的漲價幅度。
季候風服飾廣州地區銷售負責人陳小姐表示,這次棉花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對那些品牌附加值大、利潤高的企業影響比較有限,但對于那些機械化程度不高、手工作坊式的中小企業影響就非常大,因為這類企業對上游原材料市場的依賴程度相當高,而且基本沒有議價的話語權。
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認為,與棉花相關的化纖類產品以及替代類產品的價格已經輪番上漲,最終或將成為全面拉動CPI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從目前來看,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
“中低端服裝的消費主體大多是城市中低收入群體,10%甚至更高的漲價幅度對這個群體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相關部門應當盡早拿出對策穩定下游棉紡織類產品的價格,以維護中低收入社會群體的切身利益。”彭澎說。
消費支招:錯季購買、團購、網購
眼下,漲價已成定局,消費者該如何規劃自家的服裝購置計劃呢?專家建議,從經濟角度考慮,錯季節購買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很多商家從減少積壓成本的角度出發,都會不定時推出一些反季節服飾進行促銷,打折力度比較高,細心的消費者會淘到自己心儀的產品。
其次,統計全家在一個季度內的服裝購置需求,到大型服裝批發市場統一購買。在廣州地一大道服裝批發市場從事多年服裝生意的謝貴女士提示消費者,不要以為批發市場只批發不零售,其實,幾件衣服也能拿到批發價。
“現在的服裝批發市場,服飾門類都很齊全,從內衣到棉襖、從童裝到男女服飾一應俱全,消費者不妨把全家一個時期內的購置需求先統計出來,然后集中去采購一次,基本上可以節省20%以上的開銷。”謝貴說。
最后,何不嘗試網購呢?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第三方支付的日趨成熟完善,網絡消費以其便利、優惠的特點,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一件相同品牌款式的服裝,在正規的網上商店購買,常常能享受到4折左右的優惠,因此我都是在商店看好款式,然后到網上購買,免費送貨上門,何樂而不為呢?”網購達人吳小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