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在教育一線上辛勤耕耘的特殊群體---代課教師們。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能乘飛機到廣州參加‘燃燭行動’新聞發布會,并代表貴州的代課教師發言。”今年4月,在“燃燭行動”新聞發布會上,來自黎平的代課教師吳永雷,用樸實的語言敘述了19年來堅守鄉村教育事業的信念,其感人事跡迎得了臺下聽眾的陣陣掌聲。
在第2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筆者再次趕往吳永雷任教的教學點。
乘車經黎從公路來到黎平縣永從鄉管團村,沿著一條崎嶇狹窄的進山便道蜿蜒而上,便來到了帕洞教學點。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大山,瑯瑯的讀書聲在大山深處傳得很遠……
一位相貌平常、穿著樸素的山村教師一手持書本、一手拿粉筆正全神貫注地在講臺上板書。他就是一個人獨撐一所學校的代課教師吳永雷。
1993年8月,坐落在六倍山腳下的永從鄉傳洞村宰坑教學點沒有老師上課,此時該村的第一位高中畢業生吳永雷便主動來“填空子”,一干就是19年。
吳永雷工作十分認真,對學生既關心愛護,又要求甚嚴。特別是遇到孤兒、單親小孩、留守兒童,他更是傾注了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今年每個月的工資剛加到700元,又有兩個女兒讀高中,家中經濟極為困難。”教書19年的吳永雷,至今連一臺電視機也買不起。
由于全心撲在學校,家里栽秧打谷吳永雷經常都顧不上。春耕時節,別人的田里秧苗滿田,可他家的田卻還在“睡懶覺”。面對妻子的偶爾嘮叨,外人的嘲諷,吳永雷總是無言以對。
2006年,吳永雷從傳洞小學調入管團村的帕洞小學任教。學校設有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班,可只有一個老師。他只好進行復式教學。
從吳永雷家到帕洞小學至少有15公里的陡坡山路。吳永雷只得吃住在學校,周末才能回家一趟,星期天又得早早返回學校。
“在往返學校的路上,晴天烈日當空,汗水淋漓;雨天電閃雷鳴,渾身濕透;下雪天氣就更不用說了。”吳老師深有感觸地說。記得一個星期日,由于身患重病上吐下瀉,他走幾米就得坐下休息一會,直到天黑才挪到學校。
不少與吳永雷同期或后入的代課教師,因收入微薄,最終都選擇了放棄,外出打工了。而吳永雷被山村孩子的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光感化了,堅定地留了下來。
“面對學生,我問心無愧。”吳永雷曾多次被評為先進教師,他送出大山的孩子不少人升入了高中、大學,有的已參加工作。
“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她肩上,靠她養豬種地艱難維持。”對妻子,吳永雷有著深深愧意。
“一站在講臺上,我就有一種神圣感。假如有一天叫我不干了,我真的舍不得這個講臺,舍不得這群孩子。”吳永雷說。
“為了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不斷獲取知識,目前我正在進行大專學歷函授進修。”一提到自己終于圓了大學夢,吳永雷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周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