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訊 近日,由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出的“2011中國十佳風貌城市”中,黔東南州凱里市以“苗嶺明珠、侗寨風情”的風貌特色上榜。
據了解,近年來,凱里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以建設獨具苗侗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為目標,加大了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對城區標志性建筑、重點片區、街區適當攝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同時,建設了一批以民族文化園、民族風情園為代表的城市文化景觀,使得凱里實現了民族傳統與現代、城市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
2007年,凱里市在獲得“省級文明城市”稱號之后,不斷進取,提出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更高目標,并不是簡單地把創建活動作為一項榮譽去爭取,而是作為切實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基礎工作來抓,作為統攬全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龍頭工程來抓。
凱里市通過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村寨、進企業、進家庭活動;共同創建文明街(巷),文明小區、文明院落活動等,逐步實施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文化設施建設攻堅工程、市區交通秩序優化工程、市政管理服務創優工程、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工程和市場規范建設管理工程等。
近幾年來,凱里市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凱里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五年規劃》、《關于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凱里市整臟治亂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關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意見》、《關于加快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性旅游城市的意見》等重要文件。
在榮獲“全省文明城市”“全省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考核先進市”“全國綠化模范市”“全省雙擁模范城”、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的基礎上,近年來又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等榮譽稱號。
凱里市的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正走上良性發展之路。據統計,截至2010年,凱里市完成生產總值78億元,是“十五”期末的2.1倍,年均增長13.46%;財政總收入完成11.02億元,是“十五”期末的3.15倍,年均增長25.7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45億元,是“十五”期末的4.35倍,年均增長3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59元,比“十五”期末增長82.42%,年均增長12.7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81元,比"十五"期末增長87.46%,年均增長13.39%;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15.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9.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9.8個百分點。
凱里市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實現了高于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的目標,綜合實力排名也有原來全省的第25位上升到第8位。凱里市正逐步建成一個基礎設施配套、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優美舒適、人民生活寬裕的現代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