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臺競技 盡顯風采
——2011宏立城杯“兩賽一會”暨“三賽一展”現場速寫
金黔在線訊 千名能工巧匠同臺競技,各色旅游商品璀璨奪目。
10月31日,2011“宏立城杯”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設計大賽總決賽、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總決賽、旅游商品展銷大會暨2011中國(貴州)民族服裝服飾能工巧匠大賽、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大展在貴陽隆重開幕。
能工巧匠慧心巧手繪精品
步入比賽場地——貴陽國際會展中心,由全省各地近千位民族民間藝人參加的千人大賽氣勢宏大。參賽藝人拿出各自獨門絕技,巧手奪天工,匠心獨運繪制手工精品。
6年來,共有12650名能工巧匠參加兩賽一會,今年通過地區海選進入總決賽的選手數量再創新高。在“千人賽”比賽現場,世界基尼斯世界上海總部向組委會頒發了《規模最大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制作展演活動——“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千人賽”》認證書。
既是比賽,更是展示,形態各異的民族民間手藝讓觀者大飽眼福,贊不絕口
黔東南仰阿歐民族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文枝親自上陣,與同事一道身著苗王苗后盛裝,兩條6.6米長、1.5米寬的牽花衣帶拽地而鋪,一展苗族領袖服飾的風姿。“這套衣服手工要幾年才能完成,加入現代制作工藝10個人也要用兩三個月時間。”歐陽文枝說,融入刺繡、蠟染等的民族民間工藝和時尚元素的服飾很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供不應求。
松桃姑娘田茂媛和她的姐妹們身著漂亮的苗族服飾在現場拉開了架勢,飛針走線演繹著苗繡的精彩絕技:百花圖顏色各異,金絲猴栩栩如生,魚鳥飛禽活靈活現……純熟的苗繡手藝令人嘆為觀止,心靈手巧的姑娘喜笑顏開,構成了一幅靚麗的畫卷。
在雕刻區,黔西南選手呂能在一塊水草瑪瑙上飛刀走石,沿著石紋順勢雕琢而成的蒼龍渾然天成,再配以天然形成的石花,精美的石頭便唱起了歌。“玉不琢不成器,再用一兩天時間進行拋光就可成為一塊精美的玉雕。”呂能告訴記者,這件名為“龍行天下”的作品賣價在5000元以上,不愁銷路。
一支電烙筆,在有著深厚繪畫功底的汪永明手下,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副多彩貴州的神奇山水。“烙畫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具備深厚的繪畫功底,才能隨心所欲進行創作。”有著20年從業經驗的他開了一家畫廊,其作品均在千元以上,深受市場歡迎。
在獨山祥云閣布藝工坊的設計師劉惠敏的展臺前,精美的布鞋、活靈活現的布老虎雖然無一例外地裝點著祥云、如意等花樣,但形態各異,毫無雷同之感。“祥云、如意是老百姓喜愛的常見之物,但布藝制品并不多見。”劉惠敏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主要銷往廣西等省份的景區景點,獨特的民間工藝正散發著魅力。
比賽現場,制作精良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引來觀眾如潮。“又精細又好看,真了不起!”我省民族民間藝人的頂尖技藝讓貴陽市民張萬榮和老伴看得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兩賽一會揚起希望之帆
截至目前,兩賽一會共評選出“貴州名匠”450名,其中29名“貴州名匠”被評為“貴州工藝美術大師”,6人進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通過持續開展兩賽一會活動,深藏貴州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傳承,許多面臨傳承困難的工藝煥發生機,師傅帶徒弟,父傳子、母傳女的技藝傳承方式蔚然成風。
在“未來之星”現場演繹區,11歲的李辰一手拿著小榔頭,一手拿著刻刀,專心致志地在銀盤上鏨刻魚形圖案,他的父親李正云站在一旁指導。李正云告訴記者,孩子從小就對銀器制作很有興趣,9歲的時候開始正式學藝,如今已初步掌握了融化銀水、澆鑄毛坯、打葉出條拉絲、鏨花、打磨拋光等技能。
說話間,李辰完成了制作,兩條栩栩如生的魚呈現在銀盤中間。當觀眾問他給自己的作品取什么名字時,小家伙害羞地說:“還沒想好名字,讓爸爸來取。”
“兩賽一會”深刻地改變了李正云和許多能工巧匠的命運。李正云從小學習祖上流傳下來的銀飾制作工藝,不斷研習創作,多件作品獲得“兩賽一會”特等獎等獎項,他也獲得“貴州名匠”榮譽稱號,今年還被評為“貴州工藝美術大師”,應邀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交大服裝學院等高校,向大學生講授首飾傳統花絲工藝課程。
“想不到我能成為工藝美術大師,還能站在大學課堂講課。如果不是省里舉辦兩賽一會,我到今天可能還只是一個打銀的工匠。”李正云激動地說。
“兩賽一會”涌現出一大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經過大賽錘煉,這些能工巧匠從傳統手工藝人逐漸成長為創業帶動就業的領頭人,開辦企業或成立合作社等,帶動了大量農戶和民間手工藝者從事旅游商品產業。
在賽會組織者專門開設的“能工巧匠創業大講堂”,貴州嚴小妮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曉妮、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公司董事長石麗平走上講臺,向參加比賽的選手們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
“兩賽一會讓我的‘娃娃們’有了展示的大舞臺。”說起兩賽一會帶來的機遇,嚴曉妮感慨萬千。
嚴曉妮介紹,自己的公司2006年成立以來,通過參加兩賽一會活動,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從小作坊發展到初具規模,現有員工20余人,主要產品有手工中國民族娃娃系列、儺面娃娃系列、卡通娃娃系列等,年產量6至7萬件。“我們現在有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專利30余項,均為自主知識產權,在全國設計和生產手工木娃娃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嚴曉妮自豪地說。
作為“貴州省百佳創業小老板”,石麗平的企業越做越大,創業三年已擁有員工220人,生產的苗族服飾、刺繡、織錦、銀飾、印染等產品供不應求,遠銷韓國、日本、歐美等國家。
展望未來,石麗平信心十足。她說:“國家和省里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開發,將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公司將趁勢而上,擴大生產規模,努力打造品牌和拓展市場,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脫貧致富。”
身著民族服裝服飾的松桃選手飛針走線展示苗繡的精彩絕技。
融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貴州民族服裝服飾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