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日報記者對王剛進行了專訪。在很多人眼中,王剛是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和珅,但生活中的他其實是一個愛憎分明的真性情男人,興趣廣泛,最愛收藏。面對記者,他嬉笑怒罵毫不掩飾,說起時下熱點話題“微博打拐”義憤填膺,聊起兒子溫情脈脈,談到收藏則激情滿溢。
《王剛講故事》關注“微博打拐”事件。
廣州日報3月5日報道 在很多人眼中,王剛是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和珅,但生活中的他其實是一個愛憎分明的真性情男人,興趣廣泛,最愛收藏。面對記者,他嬉笑怒罵毫不掩飾,說起時下熱點話題“微博打拐”義憤填膺,聊起兒子溫情脈脈,談到收藏則激情滿溢。和其他故作姿態的明星不同,王剛不僅大方笑稱自己的郵箱昵稱是“大頭”,也不介意露出疲態:“有時候錄完節目的確很累,腰酸背痛,那時候就會感慨,我干嗎這么累啊?”
明星做公益多起帶頭作用
“這不光是幫助別人,也是拯救你自己的靈魂。行善是件美好的事情”
廣州日報:最近遼寧衛視的《王剛講故事》連做了兩期“微博打拐”事件,是因為你特別關注這件事嗎?
王剛:不止是我,我想現在大家都很關注這件事,這是普通人應有的良知。雖然我沒有微博,但我每天都會看看新聞,那些被拐賣的兒童太可憐了,如果通過(微博)這種方式能讓更多的孩子得到解救,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但現在關于這個事情的爭議也很多,比如部分網友上傳的照片并不是被拐兒童,也引起了一些誤會,我想只有法制健全起來,兒童被拐賣的現象才能得到真正的遏制。
廣州日報:是不是因為自己老來得子,看到這些新聞更加感慨?
王剛:有一部分原因,但也不盡然。當我看到微博打拐的新聞時,第一感覺就是很溫暖。設身處地地想想,丟失了孩子的父親母親,他們好像忽然間看到了希望。近幾年人們的情感變得有些麻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很可怕,我希望通過節目推動一種向善的力量。
廣州日報:你認為藝人在推動公益方面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王剛:至少可以將我的人生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包括我做的《收藏秀》,都是在默默傳達自己的理念。我做節目經常把自己擺進去,不用標榜自己,你本身是個什么樣的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觀眾通過你的節目就知道了。無論是從事公益還是慈善,最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作為名人也好,明星也好,一定要防止自己貴族化,在公益方面多起帶頭作用。這不光是幫助別人,也是拯救你自己的靈魂。行善是件美好的事情,一些事情不用別人知道,該做自然就做了。
廣州日報:你的小兒子現在也3歲多了,你的這些人生觀開始灌輸給他了嗎?
王剛:有,言傳身教都有。其實孩子們也在教育我。我女兒從英國留學回來那年,帶著她的英國老師來中國,我們在山上野餐后,她和老師把所有垃圾都撿到塑料袋里帶下山。她做這些都很自然,從這點上看,我就算沒把孩子白送出國。
娛樂圈“混”得久已沒太多挑戰
“國立、陳道明他們演得都比我好,就沒必要再爭什么了”
廣州日報:你現在手頭有兩檔節目,是不是幾乎沒有時間拍戲了?
王剛:現在很少了,基本上三五天能收到一個劇本,十個里接一個就不錯了,尤其是外地的,一般不考慮。我手里兩檔節目《王剛講故事》和《收藏秀》,一個日播一個周播,一周也就兩三天空檔,哪個劇組都受不了,所以只能在北京拍,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就接了一部戲。有時候也覺得挺遺憾的,一些好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真的令人難以抗拒。
廣州日報:你和劉威主演的《鑼鼓巷》本月7日就要在衛視臺開播,那部劇里你演的是一個“盜寶大賊”?
王剛:可能因為我主持《收藏秀》吧,生活中也有這點愛好,很多和收藏有關的劇本都找到我。《鑼鼓巷》是我兩年前拍的,我演的清宮文物掌眼大臣從瞞天過海到監守自盜,布局精密,料事如神,與劉威飾演的護衛展開了數十年的恩怨交鋒。這部戲很有意思,我的角色看似是“大盜”,其實卻是個正面形象,只是選擇了一個極致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
廣州日報:對現在的你而言,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是在家逗兒子,還是事業再進一步?
王剛:我這把年紀了,在娛樂圈“混”到現在,專業方面的東西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太多挑戰,而且國立、陳道明他們演得都比我好,就沒必要再爭什么了。每天最享受的時間還是和家人待在一起,聽著兒子喊爸爸,心里特別舒服。當然,通過做節目讓觀眾發現真善美,這也是我做主持人的一個動力,從中也能獲得很多幸福感。
廣州日報:在家里你是嚴父還是慈父?
王剛:以前和女兒在一起,對她很嚴厲,在一起吃飯都離不開談談學業、進步。現在后悔了,覺得給孩子壓力太大了,所以對現在兒子反倒放松了不少,畢竟還小,不會讓他過早學什么,讓他自然去成長。
兒子愛大提琴也愛瓶瓶罐罐
“我對兒子的態度就是‘守望’,希望他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去迎接社會的考驗。”
廣州日報:很多人看你主持收藏節目,也因此愛上了收藏。你當初進入收藏界是為了投資嗎?
王剛:我最早進入收藏領域,純粹是出于興趣和熱愛、癡迷。也有人抱著投資的目的進去的,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這行。如果只按投資來說,藝術品的利潤的確最高,但冰火兩重天,賺大錢的是極少數,小部分知道自己上當,大部分人渾然不覺,直到變現的時候才知道寶貝不值錢。
廣州日報:作為收藏界行家,你有沒有這方面的訣竅和大家分享?
王剛:投資收藏風險極大,主要是技術障礙。我個人不建議孤注一擲去買藝術品,一定要量入為出,考慮到自己的生活。如果只是“玩”收藏,就是件輕松的事,而且你必須心態放平。前幾年我看上一個乾隆的瓶子,估價120萬,當時我的心理價位是150萬,最后成交價是599萬,當時我還想,傻子才出那么多錢,一定砸手里。兩年后這個瓶子的成交價竟然是3400多萬,當時我很不開心,后來也想開了,絕對不能為此動搖你的價值觀,收藏能讓你的生活充滿情趣,永遠有新的挑戰在等著你,這是收藏最大的魅力所在。
廣州日報:不管是演戲、主持還是玩收藏,都覺得你特別投入,這是你的性格所致嗎?
王剛:對,我喜歡這樣的投入,這樣才能盡興。有時候這幾樣事情碰到一起的時候,才最好玩。你們知道藝術品都是春秋兩大拍,往往拍戲也是春秋最忙,有幾次我在劇組遙控競標,就跟導演打招呼說,如果助理突然拿著我的電話沖到我面前請您停下來。后來他們跟我說,當時我的表情瞬息萬變,一會咬牙切齒,一會神情凝重,挺有意思。
廣州日報:最近網上拍到你在北京東三環看房,是準備置購另一套房產嗎?
王剛:那都是看圖說話,我平時錄節目的影棚就在那兒,我幾乎天天去。
廣州日報:之前你說兒子抓周時左手印章右手銀行卡,對他在這方面有沒有特別的期待?
王剛:哈哈,那會我開玩笑,說這小子“權錢”都要。其實對他這方面還真沒什么期待,我看到太多的富二代,不懂禮數,只知道享受,我對兒子的態度就是“守望”,希望他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去迎接社會的考驗。現在感覺他特別喜歡大提琴,可能有媽媽的影響在里面,對古玩的瓶瓶罐罐他也有些興趣,看孩子自然的發展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