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打拼20多年,讓樓云收獲了妥協和自知之明。記者 吳江 攝
樓云,昔日“跳馬王”,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蟬聯奧運冠軍的運動員。如今,他是商界寵兒,投身房地產、體育產業等領域,被看成是運動員退役轉型的成功代表。他上一次集中出現在媒體版面上則是與一樁官司有關。6月21日,在公司的會議室里,樓云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聊起從奧運冠軍到地產老板的五味人生。
敗訴,“跳馬王”鞋賠慘了
手中的煙滅了,樓云找到打火機重新點燃。他一直侃侃而談,只偶爾吸上一口。保持緘默半年之久,這一次他敞開心扉。
他上一次密集出現于京城媒體是去年歲尾。他被上海遠界網絡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返還寶馬車等公司財產。樓云在2006年被聘為該公司董事長的特別助理。官司期間,樓云一直三緘其口。
官司以樓云的敗訴告終。來龍去脈并不復雜。樓云稱他在上海起訴遠界網絡科技公司拖欠工資,而對方則在北京訴訟自己占用公司財產。“我根本不想占用,(寶馬)車對我也無所謂。上海那邊協商下來,對方給我錢。這邊我則返還公司財物。后來他們人也找不到了,錢也沒追回來了。”樓云說。
思考這樁官司,樓云認為對于自己所得遠超所失,“換到過去年輕氣盛時,可能一定要怎么樣。如果用一些手段,也可能打贏這個官司。但我并沒有這樣做。法院怎么判,我們就怎樣執行。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樓云大氣,講規則。尤其是美國方面的商業伙伴,他們很看重這些。這其實就是一個商業糾紛,樓云并不是缺了這些錢就活不下去。”
樓云二十年的商海人生由兩樁官司串聯起來,第一樁官司改變了樓云的生活軌跡。上世紀90年代初,他傾其所有創辦了運動鞋品牌“跳馬王”,賠得“一塌糊涂”,并被一家鄉鎮企業告上法庭。“(我)被陷進圈套里,官司也稀里糊涂地輸了。”樓云說。這樁官司之后,他心灰意懶,攜妻女移民美國。時過境遷,樓云承認他從中學會認清自己,“真正認清了自己有什么能力,有了自知之明。”
跨越近二十年的兩場官司,讓樓云收獲了妥協和自知之明。這是商海的通行法則,也是商海搏殺的兩副鎧甲,與競技場成王敗寇的規則截然不同。
站穩,是奪金“撒手锏”
樓云文體公司的會議室并不大,一面墻上懸掛著樓云的照片,有運動生涯的黑白照,也有近來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的彩色照片。另一面墻上,掛著六七枚方形獎章。
“奧運金牌沒有掛在這里吧?”記者打趣道。樓云擺了擺手,“怎么敢放這?這些都是體育總局頒發的獎章。”樓云擁有一段輝煌的運動生涯。作為“跳馬王”,他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兩奪跳馬冠軍。
當被問及職業生涯緣何如此成功時,樓云笑著反問,“說實話嗎?我覺得是自己運氣很好。”
少年時代的樓云特別調皮,家里沒有一樣完好無損的家具。“這些家具都被我玩破了,家里實在受不了我,才把我送到業余體校玩去了。”樓云說。在命運的垂青下,樓云從業余體校直接進入了國家隊。這也創下了中國體操史上的第一個“越級跳”。
初到國家隊時,教練并不怎么看重這個來自業余體校的孩子。他前兩年只能接受基礎訓練。第一次代表國家隊參加全國比賽,樓云僅取得第49名。他面臨被“退貨”,而退就意味著他職業生涯的終結。
“我被選進國家隊之后,省隊教練有一次還在澡堂里說,‘別看你進了國家隊,你回來省隊照樣不要你’。當時,在國家隊集訓期還有半年,我就暫時沒有被退回去。”這半年時間讓樓云迎來了轉機。
每一堂訓練課,他都想著如何站穩。落地穩定恰恰成了他在跳馬項目上的“撒手锏”,為他贏得了兩枚跳馬金牌。“你看現在的國奧隊,訓練水平就是太差了。我當時不停找落地穩定的感覺,肌肉形成條件反射了。即便到了比賽中,只要在控制范圍內都能站穩。”樓云拿國奧隊舉例子。
退役,因肩上擔子太重
漢城奧運會,被看成是中國體育史上的一次“滑鐵盧”。整個代表團一共獲得5枚金牌,樓云是其中之一。那也是中國體操隊那屆奧運會唯一的一枚金牌。名將李寧黯然神傷。“整個體操隊都比得一塌糊涂,我其實也是,本來自由操還可以拿一枚金牌的。”樓云說。
從漢城回來之后,體操隊在沉悶的環境中解散。正值巔峰期的樓云也做出了退役的決定。很多年之后,外界仍對他急流勇退而扼腕。他表示,做出這樣的決定源于不想四年后重蹈李寧的覆轍。
“平時,無論什么大賽回來,(體操隊)休息一天之后肯定去體操房。但那一次,沒有人再想去。他們都各回各家,我還好,參加一些慶功活動。但也感到很孤獨,也害怕四年之后出現李寧的情況。當時,李寧收到過上吊繩,辱罵和謾罵的信就更多了。”這些東西讓樓云心有余悸。
回味過往,樓云羨慕現在的運動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張揚個性。在上世紀80年代,運動員肩上挑著為國爭光的擔子。“我們當年出國比賽,代表國家,并不代表個人。國家窮,(國人)要靠我們提升國人士氣。要求我們勝不驕敗不餒,失敗了也要強忍痛苦。不像現在,運動員可以披著國旗到處跑,跳上看臺,張揚個性。”樓云也承認,隨著時代的變遷,運動員身上的符號意義正在逐漸減淡。
轉身,失敗讓他沒退路
李寧與樓云均擁有多枚奧運金牌。他們并未像大多數同仁一樣走上從政或者從教之路,而是選擇商海沉浮。二十多年之后,兩個人都在商海有了立足之地。李寧品牌自不待言,樓云也在房地產、體育產業等領域多有斬獲。
如今,他們成了運動員退役之后完成華麗轉身的成功代表。樓云自認其在商業領域的成功道路才剛剛起步,與李寧尚有差距。但他強調漢城慘敗的經歷促成了兩人在商海不回頭地走下去。
“運動員所經歷過的失敗和挫折,會成為他從事其他行業的資本。李寧如果沒有1988年的慘敗,完全有可能走上從政之路,沒準現在已經是廣西體育局副局長,或者體育總局的一個官員。不能有退路,退路太多,反倒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了。”樓云說。
如今的體育環境與樓云所處的時代已經天壤之別。但運動員退役后的出路問題仍備受關注。樓云在此時又燃起一根香煙。這是他在接近一個小時的訪談中吸的第二根煙。
他希望體育可以回歸到強身健體的本質上來,青少年從事體育運動不再是過獨木橋,能夠擁有更多轉身的機會。“我希望現在的孩子練體育的同時,不能耽誤學業。家長從源頭上就應該控制,送到體校并不一定是要孩子吃這碗飯。應該是抱著參與、玩的心態,將體育當成愛好。有天賦的孩子,重點培養,但學業仍不能放棄。出了成績,走職業體育之路,參照歐美的方式,參照李娜的方式去走向成功。不能出成績,還可以回歸到原來的社會中。”樓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