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武再一次讓人們關注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
騰訊體育訊(記者呂長偉) 最初扇動蝴蝶翅膀的是一位叫做“-浪風”的網友,因為他的一條微博,前大運會體操冠軍張尚武街頭賣藝乞討一事迅速成了網上的熱門話題,而后經過數十家媒體的跟進和放大,逐漸演變成了公共事件。
其實,有關退役運動員生活慘狀見諸報端的個案,張尚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此前有舉重冠軍鄒春蘭、田徑運動員艾冬梅,更早的時候有紅極一時的“女蛙王”戴國宏賣服裝、做麻花代理、賣菜等新聞見諸報端。
這一次“張尚武事件”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是因為乞討已經挑戰了公眾的底線,就像新華社的評論所說,張尚武與姚明構成了中國體育的兩極,兩人曾一共參加2001年大運會,10年來的軌跡和現狀卻令人唏噓。
這件事看似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喧囂背后人們最該追問的是什么造成了張尚武式的悲劇,縱然跟他自甘墮落、不思進取有直接關系,但體育體制、運動員保障制度不完善無論如何逃脫不了干系。
我們最應該追問的是除了學會拿金牌,運動員在役期間該如何把學習搞好、為未來做好規劃?現行的運動員保障機制有哪些,是否太薄弱?運動員退役安置辦法是否合理,如何加以改進?
近5成退役運動員得不到安置
隨著張尚武事件的不斷升級,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一悲劇,首當其沖的便是中國退役運動員安置制度和中國運動員保障體系。
中國現有的退役運動員安置辦法來自于2002年9月由國家體育總局等6部委聯合下發了體人字[2002]41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隨后2003年8月,人事部、財政部、體育總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自主擇業退役運動員經濟補償辦法的通知》。目前,大多數省、市、區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辦法。
按照規定,只有像奧運冠軍、世界冠軍這樣成績好的運動員才可能在退役后安排職位,大多數運動員沒有這樣的待遇。如同張尚武這樣跟人才中心簽訂協議從而走向市場自主擇業的退役運動員絕不在少數。
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截至2009年7月,全國累計已停訓待安置退役運動員4343人,而2010年新增退役人數2193名,其中45%的退役運動員得不到及時安置。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全國冠軍,還是亞洲冠軍,都免不了“退役即失業”的殘酷現實。
針對此事,記者采訪了很多教練和運動員,山東游泳隊教練、前亞錦賽冠軍武青證實,確實有很多運動員退役后不好找工作,也有混的很慘的,這其中有項目的原因(有些項目如體操、舉重等不好就業),也跟個人努力與否有關。在武青看來現行的政策已經比十年前好很多了,“我退役那會拿到的補償也就1萬多,現在只要稍微有點成績的,退役的時候就能拿到10萬左右,當然這也跟省份的經濟情況以及運齡有關,并不是絕對的。”
其實,張尚武已經算趕上了好時候了,2005年他退役時他從河北省體育局拿到了6.3萬的一次性補償金。按照央視著名主持人韓喬生的說法,“張尚武不是最慘的,省隊、市隊退下來的可能有比他更慘的。”
張尚武事件發生后,熱度一直不減,韓喬生是在上海世錦賽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這番話的。他還言辭激烈地指出,“現行的體制有些不人道,你只負責塔尖上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或許都得到了好的安置,但金字塔底下的那部分人,省隊、市隊的運動員如何安置?他們的生活怎么樣?有沒有人管?”
沒文化太可怕
為了解決運動員就業難題,國家曾出臺過各項政策,但落實起來卻并不容易。然而,在大多數歐美國家,并不存在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這還要歸結為體制的不同。
率墨西哥隊參加上海游泳世錦賽的中國籍主帥馬進也聽說了張尚武的事,她對中外體制的不同有深刻體會,據介紹,國外運動員不存在安置問題,他們先期投入都是自己出錢,國家是不負責的,只有一定成績的國家才會給予資助,運動員一旦出了成績有個名氣,所有的商業贊助都歸自己所有。另外國外絕大部分運動員并非專業運動員,他們都是學生,即便在運動成績上無法取得成就,等完成學業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反觀中國運動員,因為身處舉國體制,運動成績是第一位的,雖然很多運動員都在大學掛名,但據記者從很多一線運動員處了解,由于訓練時間等問題,他們上課也只是流于形式。
至于省隊和青年隊,上課情況也不樂觀,武青就告訴記者,“隊里每周二四六上午三個半天,有些項目抓的緊一點還好,但各個隊都有訓練和比賽,課程進行的緩慢。一個學期下來,可能練一本書的1/3都講不完,很多時候文化課基本屬于放羊。”
在馬進看來,中國很多運動員入隊時年齡都太小了,舉國體制下國家給投入,到大了以后要是沒什么成績就沒有保障,這確實是個后顧之憂。
“我覺得運動員應該保證他的文化學習,很多運動員都太小了,沒有給他機會讓他學習,未來很難應付生活,另外還得給運動員一個起碼的生活保證”,這位墨西哥跳水隊教母給出了建議。
韓喬生也認為,應該提早考慮運動員的安置問題,在他們的黃金年齡給予完善的保障、保險,甚至可以考慮把奧運會、亞運會的現金變成保險的形式。“動不動就獎勵多少現金、車子,有些年輕運動員有了錢就開始揮霍,開始膨脹。還不如變成保險的形式,讓未來有個保障。”
運動員早已覺醒姚明成轉型典范
體育界其實不乏退役后發展特別好的運動員, 李寧、李小雙、 鄧亞萍、大楊揚等都是成功轉型的代表,雖然現役運動員還沒有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在商界走那么遠,但相當一部分運動員早已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甚至開始為以后的事業和轉型鋪路。
體操隊隊長陳一冰從2010年就籌劃開一家體操俱樂部,用以推廣快樂體操,同時也為未來轉型鋪路;申雪/趙宏博退役之前曾多次想過商業表演引入中國,退役之后已成功打造了兩次“冰上雅姿”表演;在這方面最有眼光的當屬今天正式宣布退役的姚明,他早在2005年就開辦了姚餐廳,同時投資股票和健身俱樂部,2009年更是收購上海男籃變身“姚老板”,如今退役了他將繼續自己的籃球事業。
現役運動員當中,相當一部分人對學習異常重視,何雯娜經常在微博上透露學英語的進展,用她的話說,“以后必然要走向社會,也要出去找工作,為以后鋪路吧。”花滑名將龐清/佟健時不時在訓練間隙默念單詞,他們都在為未來的轉型做著積累。
然而,僅僅是運動員自身覺醒還是不夠的,畢竟能有姚明這樣的機遇、成就和頭腦的運動員還在少數,大多數運動員位于金字塔的底部。重要的還是體制的改變,“如果不從體制進行改變,不對運動員的保障機制進行改變,下一個張尚武、李尚武或許還會出現”,韓喬生不無擔憂地表示。
不過,韓喬生也強調,“運動員的保障不只是舉國體制的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跟整個社會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不僅要靠體育體制的轉變,還要依靠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早年的孫志剛事件促使中國收容遣送制度的終結,唐福珍、宜黃事件成了拆遷的轉折點,郭美美事件之后,人們期待一個更為完善的慈善制度,但愿張尚武事件能推動中國退役運動員保障制度的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