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十六七年前,我第一次采訪蔡振華,當時的他,剛從意大利回國不久,接任中國男子乒乓球隊主帥。當時他,30多歲,意氣風發,人稱少帥;而當時的中國男乒,卻正處最低谷,世界大賽上,只得到第7名——一個中國人無法忍受的名次。于是蔡振華接手,沒幾年,在天津,中國男子乒乓球隊擊敗瑞典隊,重回世界之巔。從那時起,中國乒乓獨步天下,甚至不得不推廣“養狼計劃”。
十六七年后,在國家體育總局辦公樓里,我和蔡振華講起天津之戰時我的脈博曾達到一百六七,可見當時之緊張,聽到這兒,蔡振華笑了,很放松的樣子,這是我采訪他時,他難得的放松表情。
我理解他的謹慎和緊張。這時的他,已是國家體育總局的副局長,然而,和十幾年前一樣,又接過一個燙手的山芋——中國足球。當然,比乒乓球更燙手。一來乒乓球畢竟成功過,而中國足球幾乎沒太多成功的記憶;二來,乒乓球再慘,也是世界第7,而中國足球,連亞洲前10都進不去;三來,乒乓球只需抓出幾個尖子,足球卻要抓好一個群體;四來,蔡振華本人就是乒乓球世界冠軍,帶隊打仗熟門熟路,而足球,不過是蔡振華小時候偶爾的愛好而已,人們會認為,隔行如隔山。
這一切,還不至于讓習慣了打大仗的蔡振華謹慎或緊張,而是中國足球突然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視,壓在蔡振華身上的擔子變得前所未有的重。
《焦點訪談》關注足球話題,應當不屬于自己的主動選擇。掃賭打黑持續了很久,中超聯賽的直播在央視被高層叫停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一兩個多月之前,央視接到高層的松動指令,可以轉播聯賽了,但之前要給百姓一個交待吧。問題解決得怎樣?接下來怎么搞好足球?一系列的問號,尋找答案的任務交給了《焦點訪談》,《焦點訪談》把采訪任務又交給了我;另一方面,擔子很自然地交到了蔡振華的身上。顯然,通過《焦點訪談》向老百姓匯報一下與足球有關的工作,在上上下下的期待中,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
采訪正式開始時,第一個問題,蔡振華卡了個小殼,然而從那兒開始,漸入佳境,蔡振華畢竟是蔡振華,50分鐘采訪一氣呵成。結束時,我悄悄地感慨:或許,蔡振華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懂足球。緊張,其實與足球無關。
采訪過程中,與其說我是一個提問者,不如說,更像是一個聆聽者。我更關注的是,哪些回答是我們所期待的,哪些說法是與過去不太一樣的,哪些是實現起來很難的……
我得承認,蔡振華的絕大多數回答符合我長久以來的期待,那就是——回到常識,回到青少年,回到運動規律本身。
在掃賭打黑方面,不僅靠思想教育讓人“不想”干壞事,更通過與司法機關和多個部門的合作,在制度上讓人“不敢”和“不能”。
在抓青少年足球方面,不僅是口號,而是與教育部門合作,先在幾十個城市幾千個學校開始推廣,真正落到實處。
在管理方面,施行“管辦分離”,雖然看得出因為有些擔心而不會一蹴而就,不過方向是明確的。
在各級國家隊層面,勇于承認落后與不足,不再猶豫,堅決向國外先進水平學習,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卡馬喬可以放心執行合同!
在發展方向上,制訂合理規劃很重要,但更看重執行,并且是堅決、長期地執行,這樣才能出效果。
在政績觀上,放棄出線足球的做法,蔡振華公布了自己內心的十年“規劃”——做一個鋪路石。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思考:中國除女排外,大多數集體項目都不太出色,集體項目的規律是什么?要認真對待!
怎么樣?是不是您期待的?
這個采訪是11月底進行的,但體育媒體似乎先知先覺,早就放大了這個采訪,把足球話題上《焦點訪談》當成了大事。可能很多人認為,《焦點訪談》關注的是國家大事,關注足球,非同尋常。
是的,如果僅僅看表面,足球不是什么大事,提高不了多少GDP,也解決不了什么現實問題,再加上形象不好,成績太差,長期以來,足球真是小事一樁,早被邊緣化,上《焦點訪談》是難了點。
但是,足球真的是小事嗎?世界第一運動,牽動著太多人的喜怒哀樂,弄好了,又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長,并或許可以慢慢為民族的基因添加更多良性的品質。這一切都意味著,足球或許是最大的小事。中央早就是說過:老百姓喜歡的,老百姓關注的,我們就該關注。這不也是群眾利益無小事,以人為本的體現嗎?中國的高層,或許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開始更加關注起足球來。
采訪蔡振華用了50分鐘,《焦點訪談》(10日)只有10多分鐘,挑走了骨頭剩太多的肉,于是,昨晚(11日)的《面對面》又放了這個采訪,今晚(12日)我在《新聞1+1》中,也將更詳盡地解讀,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們聽到蔡振華對足球現實問題的回答和對未來發展的描畫。因為聽到了,在未來,就會變成一種監督和催促,看看如何把好的語言變成鮮活并真實的行動,如何把夢想變成可以感受到的效果。從這點說,更多人的關注就是一種推動中國足球前行的力量,在越來越看重百姓幸福感的中國,足球,或許就該成為“最小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