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消息 重慶作為全國率先將基尼系數寫入“十二五”規劃的地方政府,明確提出將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由0.42降到0.35。
重慶將基尼系數調控寫入“十二五”規劃,該信息是從正在召開的重慶“兩會”上獲悉的。
收入差距指標不再神秘
重慶市三屆人大四次會議9日開幕,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間重慶將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成為積聚輻射功能強大的經濟中心。同時明確提出將基尼系數由0.42降到0.35。
作為衡量收入差距的一大指標,關于目前全國的基尼系數,國家統計局尚沒有正式公布數據。但《第一財經日報》此前了解到,據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等人的研究,全國實際的基尼系數可能在0.48甚至更高,而國際公認的基尼系數警戒線是0.4。
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收入、民生等問題成為重要課題。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表示,重慶選擇了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路徑,包括增收計劃、公租房規劃、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等,走這個道路效果比較好。
“十二五”期間,重慶將瞄準縮小“三大差距”,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速“共同富裕”。
“貧富差距與經濟發展階段、社會富裕程度和生產力水平沒有直接關系,根本在于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縮小三大差距,關鍵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黃奇帆說,五年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基本翻一番,達1萬元左右,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變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5∶1,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衡量的主城區與邊遠區縣差距縮小到2∶1;率先在西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根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初次分配將優化政府、企業、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為重點,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與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相協調,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推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和工資保證金制度。深化二次分配改革,強化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控作用,更加關注中低收入群體,通過社會保障覆蓋、住房保障、專項消費補貼、節假日補助、特殊費用減免等措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的統計監測和政策評估,促進社會公平。
支柱產業越來越“輕”
李勇表示,重慶的蛋糕已經做大了,現在也有條件分好蛋糕。
2005年,重慶GDP為3452億元,2010年則已經達到7800億元,“十一五”期間實現了翻番。
李勇表示,重慶這幾年的快速增長,工業轉型很顯著,工業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在六大產業集群中,以往重慶排在第一位的是汽摩產業,其次是裝備制造,不過,最近幾年電子信息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很大,預計在“十二五”時期將成為重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年產值達到1000億美元,將占到整個六大產業集群產值的30%。
與此同時,重慶的城市化得到快速發展。主城區將超過1000平方公里,形成一個超大城市。同時重慶還在培育6個區域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而這有力地促進了重慶近年來的發展。
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十二五”期間重慶要基本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國務院三號文件給予重慶22條政策,其中12條是重慶自己提出的,另外10條則是國家部委調研組提出的。”李勇表示,“這些都是真金白銀,估計達到6000億~8000億元的投入。”(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