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華工商時報 “京15條”新政執行滿月,北京樓市成交量腰斬,成交套數減少53.24%,面積驟降58.18%,出現陽春三月的“倒春寒”,然而房價并未出現明顯下降。新政后,開發商也在揣摩市場判斷和政策影響,短期內不敢貿然推盤,導致新增供應非常有限,在限購及房貸緊縮的市場條件下,未來市場房源供應量備受關注。
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京15條”新政執行一個月以來,北京市實際開盤項目有11個,共提供商品住宅3755套、37.57萬平方米。與此同時,購房需求受政策影響深度萎縮,樓市新增供應量與同期的成交量幾近持平,現階段供需矛盾得到了緩和,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局面正在發生逆轉。然而經過一個多月的政策消化,有跡象表明,開發商為了加快完成年中業績,開始加大推盤力度。4月北京市計劃推出樓盤項目34個,比3月計劃開盤量翻了一番。其中包括金茂府、建邦·禮仕閣等10個左右首次入市的純新盤,占總量的1/3。
盡管4月北京市計劃入市項目比3月計劃開盤量有明顯上漲。但據北京中原統計,4月推出的項目絕大部分聚集于遠郊區,城八區項目供應僅為10個,不足市場總供應量的四成。而其中新盤供應量依然比較少。這主要緣于2010年來的土地供應郊區化,同時,各地政府即將在月底出臺年內房價控制目標,這使大部分新盤在最近仍處于觀望期。
記者從亞豪機構了解到,4月北京的34個計劃推盤項目中,僅有10個項目有報價,其中純新盤、老項目后期各占一半,10個項目的整體均價為23660元/平方米。計劃開盤的老項目中有八成未確定價格,尤其是近一年來有過推盤記錄的項目,由于其前期銷售價格普遍較高,而后有部分老項目選擇降價,結果在3月份出現了大量的老客戶糾紛、退房等現象,使部分項目難以制定后續樓盤的開盤價格。“低開高走”的推盤策略或是開發商的普遍選擇。
據了解,目前意向在4月開盤的項目未出現明顯的降價動向。但是由于大部分新推項目處在偏遠郊區,特別是通州、順義等區縣供應量的明顯上漲將逐漸使得這些區域的價格出現調整。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因為目前貨幣供應量依然比較高,而保障房及商品房的供應效果尚需在下半年才能明顯影響市場,所以房價的走勢,特別是城區房價受政策抑制作用尚取決于政策的落實及持續力度,預計北京郊區樓盤供應高峰將出現在下半年。本報記者 陸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