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新聞網消息 未來幾年,我省現代農業、現代新能源、現代新材料等基礎產業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突出。而目前我省具有一流水平的學科和技術帶頭人總量太少,且年齡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優秀科技人才后備力量明顯不足。
在省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上,省長趙克志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人才的引進特別提出了要“設立引進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資金,創新人才開發機制。”
據悉,我省今年提出的人才隊伍建設要求是:積極推進“四個一”人才工程——在全省范圍內選拔一批國內領先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理論家,組成我省的核心專家群體;選拔一批省內領先并在有關學科、各技術領域有較高學術造詣和技術水平,能夠參與國內競爭的學術、技術帶頭人,組成我省的重點專家群體;選拔一批在有關學科和技術領域起骨干作用、具有發展潛力的科學技術人才,組成我省的骨干人才群體;選拔一批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拔尖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在企業(事業)一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組成我省縣鄉、企業基礎人才群體。
同時,將著力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技能人才開發、高層次人才引進、新型農民培養,實現貴州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2萬人。
與會代表認為,人才的聚集,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可注入新活力。但目前,我省科技人才發展總體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我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不相適應,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重點領域高層次專門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龍長春代表:
專業領域 “一才難求”
與會代表黔西南州州長龍長春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他們常感到人才匱乏。作為欠發達區域,很多干部不懂金融、證券、投融資,不知道資本運營,無法將富集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不僅金融人才,城建、規劃、醫療、水利等各方面專業人才,都感覺“一才難求”。
龍長春給記者講了兩個例子:去年起,全省加大水利工程設施建設,相關人才卻“捉襟見肘”,甚至出現連“一個水利項目法人都找不到”的境況;還有,黔西南州生產煤炭、黃金,該州將煤化工、冶金等作為重點工業項目,希望以此推動“提速轉型”,但在對外招商引資時,卻因相關高端技術人才“奇缺”,對接、談話時聽不懂對方所云何物而致使合作不成功。
為破“人才荒”給發展帶來的困局,黔西南州嘗試了多種探索。首先制定人才引進辦法,對急需高端人才給以各種便利,“硬性”引進。仍不足后,該州轉換思維,試水“柔性”引進,2011年在水利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該州與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對接,雙方商定該院每年安排9名博士赴該州掛職。其次就是通過產業引進團隊,達到“引智”目的。另外,就是“培養鄉土人才”,雖然時間較長,但這些人才卻留得住。
張玉林代表:
科技人才“重在引進”
代表張玉林是貴州省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他曾花了一年的時間,走訪貴州九個地州市,對我省科技人才隊伍現狀進行深入調研。
結果發現,科技人才在基層相當欠缺,但卻又相當需要。在調查時,某市科技局的領導告訴他,該局有五六年沒進人才了,一方面是引不來,一方面是好不容易物色到一個人,卻又沒有指標。
此外,科技人員的斷層、老化現象已相當嚴重。“有的地區有很多科技項目需要研究,但人才隊伍沒有,許多項目搞起來很困難,搞起來了,但科技含量低,低層次科技成果低水平運行,價值大打折扣。”
張玉林認為,當前,我省正處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實現“十二五”目標任務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人才引領、人才推動、人才支撐。對于人才,貴州第一問題還是要重視人才引進,這幾年,貴州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但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才兩三百人,太少了。為什么引不進?收入低是一大原因。“像一個博士,年紀大一點的,工資一般參照行政級別給待遇,到這里來是副高,相當于處級待遇,也就三四千元錢,而在沿海,則有七八千元,這是個差距。”
屈慶麟代表:
積極重視“身邊人才”
代表屈慶麟(貴州開磷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則表示,所謂“十里之內有芳草”,對貴州而言,除引進人才外,首先還是要相信貴州有才,要立足培養好自己的人才,其次才是發現、培養。
“你只有把自己的人才用好了,待遇、機會條件等都搞好了,你不用引,他都會來。如果你連自己的人才都重視不夠,不僅引不來人才,而且會‘招來女婿氣走兒’,這樣的例子,在貴州其實已經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