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資料圖)
華西都市報訊 趙本山的家鄉到底是什么樣子?4月15日早晨8時,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本山傳媒藝術總監劉雙平的陪同下,從開原縣城來到蓮花村。因村里人都去參加“本山中學”揭幕儀式,蓮花村里很冷清。
敲開村民馮金龍的門,他當起了蓮花村的向導,帶記者來到了趙家小院,這有五間新瓦房和一間又破又矮的小木屋。在大門口恰好碰見趙本山的小叔趙德海。
趙德海很熱情,他指著一間又矮又破的房子:“這五間是新建的,唯有那一間就是趙本山從小生長的小房子。縣里人說,趙本山已是全國文化名人,他的故居要保護。”屋內很簡陋,又黑又潮,屋頂只有兩米高。
趙德海說:“小時候,趙本山很苦,不論冬夏就那么一套衣服,吃飯更是有上頓沒下頓,只好東家一頓、西家一頓地吃百家飯。上學別人帶飯他就帶苞米花,實在餓極了就往他干媽那兒跑。也正是這樣,趙本山很早就接觸了社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因為他要吃飯啊,于是練就了一張巧嘴,而且,無論面前有多少人,從來不怯場。這為他后來的演藝事業奠定了一定基礎。”
“自家人!”“本山!本山!”蓮花村的人說起趙本山,都有自豪感,語氣十分親熱:趙本山成名了,有錢了,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是黑土地的農民。所以他的演出永遠那么真實,就像生活本身一般的真實。
幾年前,趙本山回鄉蓋起了“本山希望小學”;在家鄉遭難的時候,靠自己的影響力舉行大型賑災義演;通過團省委,由他出資連續五年,每年招募七名志愿者到家鄉支教……
在一次回鄉時,趙本山面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深情地寫下了“蓮花是我家”幾個大字,送給了蓮花村村委會。把對家鄉濃濃的情意,化為墨寶丹青,永遠留在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談起蓮花村,趙本山說:“我其實就是這兒的人,這顆心一直沒變,我敢說我沒變味。從念書開始,從我吃不上飯開始,都是鄉親們幫著我。”
提起自己的過去,趙本山說沒有蓮花村的鄉親們,就沒有他自己,他說自己無論走多遠,根永遠都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