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銀行理財產品變身"奪命金"
杭州大戶買匯豐理財產品,千萬本金5年虧了500萬
記者調查:投資境外的基金產品八成虧損
"你所選擇的基金是聯發金磚四強的單位信托基金,風險級別是四,進取型。我要提醒你,投資產品會涉及風險,而且有機會招致風險。請問你,對這點有沒有問題?"結果銀行竭力推薦的這只基金最終給客戶帶來了巨虧。香港影片《奪命金》中的這一幕,同樣在杭州的嚴先生身上發生。
"2007年匯豐銀行剛剛進入杭州,我就是因為相信匯豐的品牌,花1000萬元買了他們的境外理財產品。結果卻讓人吃驚,虧損最嚴重的時候只剩下300多萬元,現在也只剩下500萬元左右。"嚴先生想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其他投資者:不要盲目相信洋品牌,境外投資的風險不可不防。
買了兩只QDII產品
最慘時跌近七成
嚴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2007年下半年買的匯豐銀行的QDII產品。"我自己也是炒股票的,當時A股大盤已漲到5000多點,我也賺了幾百萬元,覺得風險已經比較大,就從股票賬戶里取了1000萬元買基金。"另外,嚴先生平時業務繁忙,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搞投資理財。
之所以買基金產品,是因為嚴先生覺得基金投資穩健,能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嚴先生沒有選擇國內的基金產品,而是選擇了匯豐銀行的基金產品。那時候,匯豐銀行剛剛進駐杭州,他特地趕到慶春路上的廣利大廈購買。他覺得,像匯豐銀行這樣的國際大品牌,在投資理財方面肯定有更專業的團隊,也更有經驗。
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匯豐銀行的工作人員給他作了介紹,包括公司的各類理財產品,讓嚴先生填寫"風險取向問卷"等。最終的結論是:嚴先生的投資風險取向是平衡型,在風險投資取向中居中,并分析稱,這一類型的投資者樂意以一個較高程度的風險去換取中長期(約5年)勝過存款的回報潛力,比"謹慎型"投資者能接受更大的資產市值波幅。"當時我覺得,如果基金虧20%還是能接受的。"嚴先生說。
最終,嚴先生選擇購買了匯豐銀行的兩只QDII產品:匯豐中國股票基金和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投資比例為3:7。從兩只基金產品的宣傳資料來看,過往投資收益也比較誘人,其中匯豐中國股票基金前5年累計回報為329.9%,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更是達到414.2%。
然而,隨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接連爆發,全球股市出現連續暴跌,兩只基金的凈值連續下跌。"去年最慘的時候,1000萬的本金只剩下300多萬,到現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面對凈值的不斷縮水,嚴先生也是進退兩難。而讓嚴先生想不通的是,管理這兩只理財產品的匯豐的專業團隊,理財能力還不如業余時間炒股的自己。"我在大盤跌到3000多點時才一點點進去的,平時操作也不多,最多的時候也就虧損20%左右。雖然到現在還在虧損,但虧損并不大。"
500萬元的虧損
原因是匯率和投資損失
那么,嚴先生反映的兩只QDII產品,業績表現真的有這么差嗎?
打開匯豐銀行的網站,在投資理財產品表現中,可以看到,最近5年(至今年1月底)匯豐中國股票基金的累積回報(按美元計算)為5.6%,遠遠跑輸同期基金基準36.9%的回報率。其中2008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53.8%、57.1%、0.9%和-20.4%,今年1月份的投資回報為10.8%。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最近5年(至今年2月底)的累積回報為23.4%,略遜于同期基金基準36.6%的回報率。2008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54.2%、 64.2%、2.1%和-19.5%,今年頭兩個月回報率為15.8%。由于嚴先生是2007年下半年買的基金產品,當時股市正處于歷史高位,因此損失也更大。但即使這樣,凈值被腰斬也令人意外。
實際上,由于兩只基金均按美元計算,因此,購買基金的投資者還要承擔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嚴先生記得,2007年下半年購買基金時,1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在7.6元左右。而目前1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是6.3元左右,至今光是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就將近18%。
讓嚴先生難以接受的是,無論基金的業績表現好壞,基金的管理費卻旱澇保收。資料顯示,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每年的管理費為1.25%,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每年的管理費為1.5%。按嚴先生的投資比例,第一年繳納的管理費就達14.25萬元。預計5年的管理費在50萬元左右。
以此估算,嚴先生投資的兩只QDII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有一半左右的損失是由匯率變化和基金收取的管理費造成的,另一半才是基金業績變化帶來的投資損失。
匯豐解釋大虧原因:
投資中資概念股遭受業績下滑
最讓嚴先生不解的是,他投資的兩只QDII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經過巨額虧損之后,風險等級卻越來越高。"當初我買的時候,兩只產品風險等級都是3級,為中度風險。但到現在,風險等級卻提高到了4級,為中至高風險。"
對于兩只基金的表現,記者采訪了匯豐中國企業傳訊部相關人士。據該人士解釋稱,匯豐銀行采用的是三年年化標準差衡量海外基金單位凈值波動幅度。當基金或同等市場指數的歷史波幅發生變動時,他們也會調整風險水平,以更好地反映相關產品的風險特征。并稱,基金風險水平的定期調整是符合市場慣例的。
該人士說,這兩只QDII產品主要投資于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中,所有金融機構和投資產品均受到巨大震動和沖擊,兩只QDII產品同樣不可避免地遭受業績下滑。不過,對記者提出的匯豐有沒有采取一些規避市場風險的做法,該人士沒有回答。
嚴先生認為,面對市場風險,匯豐的專業理財團隊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和措施,根本沒有體現出專業的資產管理水平。
資料顯示,匯豐中國股票基金2007年6月底公布的前十大重倉股包括中國移動(微博)、中國人壽(18.31,0.64,3.62%)、中國石化(7.35,0.12,1.66%)、中國石油(9.95,0.08,0.81%)等,現金比例只有1.9%,接近滿倉。今年1月底的資料顯示,該基金投資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建設銀行(4.74,0.02,0.42%)、工商銀行(4.42,0.07,1.61%)、中國移動、中國石化等,現金比例仍只有2.7%。
霸菱香港中國基金2007年6月底前十大重倉股包括香港交易所、中國交通建設、招商銀行(微博)(12.19,0.23,1.92%)、廣州富力地產等,當時的現金比例達到23.2%,明顯高于匯豐中國股票基金。今年2月底持股情況略有變化,前十大重倉股分別是中國海洋石油、百度(微博)、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移動、騰訊控股等,現金比例降至只有0.7%。
客戶的錢為何總是成獵物
如果說國內基金公司的QDII產品因為起步晚、經驗不足,發生虧損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在境外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外資銀行QDII產品還屢屢巨虧,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要知道,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從2009年開始,道瓊斯指數已連續3年上漲,今年累計漲幅又達到6.11%;今年4月初,道瓊斯指數最高曾達到13297點,超過了2007年底時的收盤點位。
入市時間不佳是大部分QDII產品的一大硬傷。作為專業理財團隊,眾多QDII卻是在市場最瘋狂的2007年和暴跌開始時的2008年紛紛入市,缺乏清醒的頭腦。最遲成立的兩只銀行QDII產品成立于2010年4月7日,此后的兩年中,銀行幾乎終止了新的QDII理財產品的發行,又錯過了抄底的好機會。
面對系統性風險卻缺乏應對措施,則是QDII最被投資者質疑的致命傷。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和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QDII們卻沒有及時止損或大幅降低倉位。
為了吸引客戶,過分強調以往業績,卻"回避"投資風險,則是QDII對客戶未能盡責的另一表現。如匯豐銀行的兩款QDII產品,在2007年的宣傳資料中,突出了產品過去幾年的輝煌業績,對風險的提示卻有意無意地放在很不顯眼的位置。而在網站最新的產品介紹中,則已經把投資風險提醒放在頁面上端最醒目的位置。
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在選擇QDII產品時,千萬不要被其過去的迷人業績蒙蔽了雙眼,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其投資去向或投資主題、風險控制能力(如是否保本、虧損達到一定比例自動清盤)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如果選擇的QDII產品只是投資中資股,那還不如直接投資A股或境內的基金,何必繞個彎路,再額外承受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
打銀行有只基金一年多時間虧八成;境外投資產品八成虧損
QDII屢曝巨虧:讓基民心痛
杭州嚴先生購買匯豐銀行的QDII理財產品巨虧,只是眾多QDII理財產品巨虧事件中的冰山一角。據媒體報道,有一位客戶當初花6400萬元人民幣購買了渣打銀行(微博)的兩份理財產品,結果一年多的時間就巨虧5300萬元。
統計各類QDII產品的表現,可以發現,約有半數QDII產品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有的凈值甚至被腰斬。至于跑贏CPI漲幅的則寥寥無幾。
一年多巨虧5300多萬客戶告上法庭勝訴
據媒體報道,2008年3月,祖籍山東榮成的日本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團創始人宋文洲,和渣打銀行簽訂了兩份理財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6400萬元。然而幾個月后金融危機發生,掛鉤海外市場的理財產品大面積發生虧損。期間宋文洲幾度要求贖回,卻被銀行方面以各種理由推托。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宋文洲的兩款理財產品累計損失就達到約5300萬元,超過本金的80%。2009年6月,失去了耐心的宋文洲一紙訴狀將渣打銀行告上法庭,訴訟其違約。為了打贏這場官司,宋文洲在兩年多的時間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先后花費了1000多萬元,最后終于勝訴。2011年7月份,法院終審判定渣打銀行違約,而且由此產生的損失由渣打銀行全部賠償,宋文洲獲賠5300余萬。
然而,面對巨虧,并不是所有客戶都能像宋文洲一樣勝訴。一方面,大多數客戶沒有宋文洲那樣為了贏下官司花費上千萬元的實力;另一方面,銀行在和客戶簽訂合同時,各項條款中也沒有口頭承諾的那樣"動聽",要尋找其中的破綻有很大難度。
據悉,在決定購買渣打銀行的理財產品期間,宋文洲有一半時間都在日本辦公,而恰好簽訂合同時其又在日本,因此,最后雙方決定通過電話錄音簽訂合同。而這份錄音最后成為了官司勝負的關鍵證據之一。而大部分中小客戶則有苦無處訴,只能在論壇里發發牢騷,發泄一下不滿情緒。
"我也仔細看過與匯豐銀行簽的合同,跟他們打官司,贏的難度還是很大。"嚴先生也表示。而對于客戶對巨額虧損的質疑,一些外資銀行卻表示,一些客戶在QDII產品到期時并沒有及時贖回,才使得虧損繼續擴大。似乎客戶的巨額虧損是自己"判斷不準"沒有及時贖回造成的。匯豐銀行在給記者的答復中就稱,當時產品的表現并不理想,如果到期贖回,客戶的虧損就能立即鎖定(止損);而匯豐銀行向客戶提供了轉換至開放式海外基金型代客境外理財計劃的選擇方案。言下之意,客戶之后的巨額虧損,很大原因是沒有及時轉換至銀行的其他理財產品。
投資海外遭遇滑鐵盧基金QDII八成虧損
目前的QDII產品中,包括銀行QDII產品、基金和券商的QDII產品。從他們的表現來看,業績分化比較明顯,其中不少虧損嚴重。
由于QDII主要投資于海外市場(包括股票、基金及衍生品等),而外資銀行在海外市場大多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因此QDII設立之初,市場普遍認為外資銀行具有明顯的優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目前在運行的226只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外資行發行的有201只,占比88.94%;其中,花旗銀行88只,渣打銀行81只,匯豐銀行18只,東亞銀行14只。這些QDII理財產品大部分成立于2007年和2008年。由于接連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打擊,業績大多不如人意。盡管今年以來海外市場普遍回暖,QDII業績普遍回升,但仍難以彌補過去幾年的巨額虧損。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運行的226只產品中,仍有110只凈值低于1元,占比48.67%;凈值大于1.2元的產品,僅有29只,絕大部分QDII遠遠跑輸CPI.116只實現正收益的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凈值最高的是渣打銀行發行的開放式黃金指數人民幣UTSN003。該產品成立于2008年8月25日,截至2012年3月29日,該產品凈值為2.2365元,實現累計收益123.65%。
110只負收益的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虧損最嚴重的是渣打銀行發行的基金精選之DWS氣候基金美元款。該產品成立于2008年4月6日,截至2012年3月29日,該產品凈值僅為0.4850元,累計虧損51.5%。虧損超過20%的共有41只,占比17.98%。這些負收益產品大部分由外資行發行,其中花旗、渣打分別占39只和35只,匯豐13只,東亞7只。中資銀行的QDII產品只有25只,正收益的僅為8只。
國內券商發行的QDII產品只有3款,而且業績表現均不佳,最新單位凈值均在1元以下。
基金公司開展QDII業務,主要是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不同風險層次的產品。但基金公司發行的QDII產品表現同樣一片慘狀,統計顯示,截至4月18日,51只基金公司發行的QDII產品中,虧損的有41只,占比超過八成。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是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累計虧損44.9%;其次是嘉實海外中國股票,虧損43.3%。實現正收益的10只QDII產品中,海富通中國海外股票表現最佳,累計收益率50.21%,其次是交銀環球精選,收益率4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