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網訊 “商務部將要啟動進口葡萄酒反傾銷的調查,目前正在立案階段。”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琦近日在一個酒業論壇的表述引發了業界對近幾年發展兇猛的進口葡萄酒發展走向的強烈關注。
有否觸及反傾銷的紅線?
進口葡萄酒何以觸及反傾銷的紅線?世界貿易組織關于傾銷的定義,有三個要件:一是進口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或公平價值的價格銷售;二是這種低價銷售的行為給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包括實質性損害、實質性威脅和實質性阻礙;三是前述損害是由低價銷售造成的,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中國葡萄酒專家委員會一位知名的葡萄酒專家告訴南都記者,調查進口葡萄酒在中國是否有傾銷行為,主要考量的是葡萄酒主產國有否違反自由貿易協定的規定,對當地酒商出口給與費用補貼或支持。據其了解,3年前,歐盟對當地葡萄酒生產商的確是有過這樣的補貼。“這是業內都知道的事。”
國內知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告訴記者,歐盟對葡萄酒商的補貼一直都有,其補貼比例可能在不同時期有所區別,如果當地葡萄酒積壓影響到果農和國家收入,歐盟會采取這種補貼的方式鼓勵酒商將喝不完的葡萄酒更多地出口。
不過上述專家同時表示,首先要取證,搜集到充分的證據后再向世貿申訴,反傾銷的調查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反傾銷聲音傳出的背后,一個不得不提的事實是,進口葡萄酒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已經讓國產葡萄酒倍感壓力。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葡萄酒產量達到115.7萬千升,增長13.0%,但2011年葡萄酒進口總量36 .16萬千升,同比增長27.6%,進口金額13.93億美元,同比增長80.9%.
而這種壓力的背后反映的則是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在成本控制、監管等方面絲絲微妙的博弈關系。“歐盟地區出口到中國的葡萄酒,到岸價甚至可以低至1歐元,但國內1歐元卻難以做出同等的葡萄酒。”知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告訴南都記者,這鑒于雙方在成本、稅收甚至是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差異致使部分進口葡萄酒有著更為明顯的價格優勢。“比如國產葡萄酒要將葡萄埋土防寒,這一工序的開支已經相當于葡萄年種植費用的1/3,但在歐洲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他們卻沒有這道程序。”
進口葡萄酒經銷商欲抱團重建信任
一方面中國是否會對進口葡萄酒實施反傾銷調查仍充滿懸念,另一方面一場信任危機也正席卷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盡管保持著迅猛的增長勢頭,但近幾年進口葡萄酒商魚龍混雜、低質葡萄酒高價賣、拉菲等名莊酒造假嚴重等一直為業界所憂慮。在今年3·15期間浙江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揭示了進口紅酒行業十大亂象,進口葡萄酒被推向輿論巔峰,此后其負面信息一直沒有停歇過。
“進口葡萄酒其實有嚴格的原產地認證,其原產地命名、等級制度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很成熟,現在國內市場的亂象更多是國內監管的問題,”郭松泉直指國內進口葡萄酒亂象的根源所在。
“行業從業者是造成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的原因,”澳大利亞天鵝釀酒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盧小龍指出。代理著拉菲系列酒的圣皮爾精品酒業首席執行總裁沈品同表示,希望政府能夠提高葡萄酒進口商的從業門檻。此前業界的數據顯示,國內進口葡萄酒商高達兩萬家。
一方面是業界希望加強行業監管的呼聲,而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卻也面臨著諸多無奈。“對進口葡萄酒的監管我們也非常頭疼,”廣東省酒類專賣局副局長朱思旭表示。朱思旭表示,目前廣東酒類檢測中心對進口葡萄酒的研究僅到產區特征研究階段,至于具體品牌的特征研究目前仍難開展。他呼吁,希望廠家可以配合監管部門,共同建立指紋圖普讓監管部門能真正進行真假酒的鑒別。
此外,沈品同還建議,中國對進口葡萄酒應從按價征稅改為按量征稅,一方面能夠提高稅收總額,另一方面也可消除大部分走私問題。而這種征稅辦法在美國和新加坡已有先例。
在目前行業監管仍有待完善的大背景之下,昨日包括C A S T E L代理商建發酒業、德龍寶真以及圣皮爾精品酒業等國內11家大型進口商建立了誠信聯盟。包括上海卡聶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柏龍承諾,一旦消費者發現該公司賣假酒,一瓶酒賠償1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