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訊 “北京周邊的散戶正被迫向正規化發展。”5月11日,在試點餐飲單位餐廚垃圾清運調研發布會上,北京中京征和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曹凱如是說。
曹凱所說的散戶,是指私自收集、提煉地溝油的個體戶,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黑作坊”、“游擊隊”。因為整治力度加大,他們開始找到正規企業合作,成為其收油代理,這種情況從去年8月份就開始了。
除了這些,上游的餐飲企業也開始尋找正規公司簽約,授權他們進行地溝油的收集、運輸服務。
表面看起來,地溝油處理的正規化似乎指日可待。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只是表象,很多“游擊隊”和餐飲企業實際是打著合法的幌子,行非法收集、買賣地溝油之實。
上門合作
地溝油,官方的說法叫“廢棄油脂”,在這一領域,北京市有4家合法企業,分別為北京海糧鴻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京征和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實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奔驥經貿有限公司。它們經過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政市容委)批準,合法從事廢棄油脂回收。
曹凱分析,“游擊隊”之所以投靠正規公司,原因有二:一是餐飲單位開始與正規企業簽約,源頭上卡死了“游擊隊”的來源;二是違法成本升高。現在城管、工商等綜合執法,一旦發現掏地溝油的現象,就會把車和操作工具沒收,執法力度非常強。
除了“游擊隊”,上游的餐飲企業也開始主動找上門來。北京海糧鴻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糧鴻信)董事長黎東表示,原來他們的市場推廣人員去賓館、飯店推廣,對方態度比較冷談。而從去年開始,一些品牌企業,重視環保的企業,開始主動與他們聯系。
“因為大家有一個預期,今后政府重視了。北京有可能像上海那樣,不安裝油水分離器罰款5000元到5萬元,并且不予年檢。很多餐飲企業聽到風聲,迫于形勢開始找我們簽約。”黎東分析。
去年8月以來,找到海糧鴻信要求合作的餐飲企業有近200家,其中100多家已經完成了簽約。
暗流涌動
清華大學博士、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研究員陳婷認為,“游擊隊”正規化也是一個辦法。她表示,江浙、山東等地開展過試點,通過正規的廢棄油脂回收企業,可以將地溝油治理好。
黎東對此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那些“游擊隊”只是因為政府的高壓打擊,暫時選擇跟正規企業合作,實際就是拿著合法的執照,去做不合法的事。
海糧鴻信經理陳義甫透露,某正規企業收編了一些“游擊隊”,但隨后的管理沒有跟上,無法控制油的流向。“游擊隊”借口生意不好,不把油上交給公司,而是私下里偷偷賣給“黑作坊”,最終還是回流餐桌。
另一方面,餐飲企業的合作也有問題。有的企業,與正規企業簽約是為了拿到“保護傘”,同時私下里還是把油賣給“游擊隊”。
北京中天實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紅翔表示,有的合作飯店,安裝設備后,他們按照對方給出的時間去取油,卻發現油已經沒了,實際則是讓“游擊隊”給收走了,這種情況能占到30%-40%。
究其原因,是餐飲業長期形成的“潛規則”,地溝油這一塊已經成為固定的灰色收入。大廳經理、門衛、保安,還有廚師長,都在要錢,不給錢就別收。合法企業進入之后,相當于斷了他們的這筆財路。
對此,北京金鼎軒酒樓有限責任公司團結湖店店長德全力表示,地溝油的收集、運輸由街道辦檢查,但是查得不多,處罰力度也不大,主要還是依靠餐飲企業自覺。對于一些沒有自制力的小公司,就有可能把地溝油賣給“游擊隊”。
黎東表示,有些餐館索要的費用甚至是10萬元/年,這實際是變相縱容了地溝油回流餐桌。因為合法企業只能供給工業用油,而工業用油沒有那么大利潤。如果給得起這個價錢,油的最終走向肯定有問題。
轉入地下
事實上,“游擊隊”只是在政府的高壓打擊下有所收斂,從明里轉移到暗地,掏野油的活動并沒有停止。謝紅翔表示,目前的執法力度還不到位,掏野油的“游擊隊”還是很多。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以下簡稱達爾問)是一家環保科普組織。5月11日,該組織發布報告稱,黑作坊還在偷偷掏地溝油。通過向餐飲單位、街道辦事處了解情況,他們發現很多大型餐館,像國貿飯店和全聚德[31.70 -1.25% 股吧 研報]還是有人在淘地溝油。
達爾問研究員陳立雯分析,因為地溝油回收有利可圖,某些餐飲企業會選擇將油賣給私人,而不是正規公司。還有一些大型餐飲企業,雖然沒有賣給私人,也是將廢棄油脂直接排入下水道,實際上縱容了那些來掏地溝油的“游擊隊”。
達爾問報告中指出,《關于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規定,對違反有關規定,掏撈、加工、販運“地溝油”,沒有證據證明用于生產“食用油”的,交由行政部門處理。但該通知并未明確規定由哪個具體部門處理,這導致了部門之間相互推諉。
針對地溝油整治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市政市容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治行動是幾家聯合的,他們自己管不了,建議記者去找食品安全辦公室。
食品安全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答復說,食品安全辦本身不是一個執法部門,而是一個監督協調機構。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分段管理的,廢棄油脂的問題還要找它的主管部門,他建議記者問問市政市容委。
記者再次聯系了市政市容委,但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