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里約6月22日電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22日在里約落下帷幕,過去十余天的時間里,中國代表團一直以積極和建設性姿態參與大會進程。在官方人士之外,中國非政府組織,青年、學者也行動起來,一張張活躍在里約的“中國面孔”,向世界立體的傳遞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念。
自6月13日起,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促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中國聯合國協會、生態文明論壇等中國非政府組織先后抵達里約,積極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邊會及展覽等各項活動。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促會、聯合國協會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在里約中心,聯合舉辦了“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壇”邊會活動。從專家學者、企業和中方國際合作伙伴等角度,解讀了中國“十二五”規劃中關于低碳發展的相關內容。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生態文明論壇在里約中心則通過“中國:動員各利益攸關方的志愿承諾,建立包容的綠色經濟”主題邊會,呼吁包括地方政府、工商界、非政府組織等在內的主要群體和利益攸關方,與各國政府密切合作,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非政府組織有序開展活動的同時,一些“單兵作戰”的“中國面孔”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著名影星、樂施大使海清在里約出席了一系列的活動,通過生動的視頻短片與極富感染力的現場講演,和各國代表分享了她探訪甘肅農村婦女生產生活的經歷,呼吁給農村婦女足夠的關注至關重要,應該給她們更多參與發展的機會。
人大附中高二的學生,年僅17歲的池晨也登上里約的講臺,向世界講述一群中國年輕人共同為自行車低碳出行創造良好環境而努力的故事。
池晨說,道路上越來越長的擁堵時間,讓綠色出行理念日趨重要。考慮到中國一些城市的交通規劃并沒有給自行車留出余地,一群年輕人聚在了一起,堅持不懈的給相關官員寫信,聯絡媒體擴大影響,希望給自行車出行創造更好的條件。在他們的努力下,這一活動最終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
從政府官員到非政府組織,從影視明星到普通學生,一張張的“中國面孔”,讓各國代表在相關的數據之外,對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為正面的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在一個以“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公眾參與新路徑”為主題的邊會上指出,在一個人口負擔越來越重、社會風險頻發的星球上,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動公眾參與減少貧困、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他表示,只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自覺地去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倡導綠色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能夠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能夠實現“我們憧憬的未來”,這樣的局面也有利于打造中國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