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屢屢觸及或接近“跌停”,銀行代客結售匯屢現逆差,外匯占款增長明顯放緩,——種種跡象似乎都指向資本外流。
7月3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二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一季度轉為順差后,二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再次轉為逆差(含凈誤差與遺漏,下同)714億美元,這無疑將加劇對資本外流的猜測。
外匯局相關負責人亦承認,上半年我國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外流,但這并不等于外資大規模集中撤離。“從其它反映企業和個人跨境收付和銀行外匯收支信貸的統計數據看,當前外匯形勢變化主要是外匯資產持有從央行轉向境內機構和個人、藏匯于民的過程,外資主動撤離的跡象尚不明顯。”
他還表示,只要國內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全年我國國際收支仍有望實現基本平衡,“即使出現資本凈流出,也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國家一直倡導的藏匯于民的政策目標。”
負債本幣化、資產外幣化
去年四季度我國曾罕見地出現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48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隨著國際市場環境轉暖,國際資本回流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轉為順差511億美元。但這一勢頭未能延續,二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再現逆差。
二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597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91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187億美元,收益逆差139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10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減少118億美元(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影響),其中,外匯儲備資產減少112億美元,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4億美元,特別提款權減少1億美元。
初步計算,2012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832億美元,同比下降5%;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203億美元,而2011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高達1793億美元;資本項目逆差與經常項目順差相抵后,國際儲備資產增加629億美元,同比少增78%,其中外匯儲備資產增加636億美元,少增77%。
上述負責人稱,經常項目順差大于外匯儲備增加額,意味著我國境內機構和個人資本呈現凈輸出,即資本流出。但他并不認為外資在大量撤離中國,主要原因有:一是上半年我國境內企業和個人仍保持資本凈流入,達到776億美元;二是上半年境內企業和個人結售匯順差295億美元,遠小于跨境收付順差791億美元。
“受市場環境影響,當前境內企業和個人由做空轉向做多美元,開始‘負債本幣化、資產外幣化’的財務運作。”他表示。
此外,上半年銀行新增各類外匯存款1301億美元,除用于國內外匯貸款外還用于對外貸款和投資,記錄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項下的流出;上半年跨境支付同比增長24%,其中,境外直接投資項下這類我方擁有主導權的資金流出增長74%,而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撤資、外方投資收益匯出等外資主要撤離渠道的資金流出僅增長15%。
跨境資本流動沖擊可承受
上述負責人表示,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金融動蕩加劇的背景下,主要新興市場普遍出現資本外流、儲備減少、本幣貶值,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受到影響在所難免。
“當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趨向均衡合理水平后,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的雙向波動不可避免。”他表示,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停止單邊升值,但人民幣對大多數貨幣繼續走強,上半年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6%和0.9%。
他說,境內外人民幣即期匯率差價收窄,遠期匯率顯示的美元升水主要反映的是本外幣利差而非貶值預期,也表明當前人民幣匯率處于海內外認可和市場出清的合理水平。
“我國經濟增長相對較快、財政狀況良好、貨物貿易持續順差、外匯儲備規模雄厚,且外資主要是穩定性較高的直接投資而非波動性較大的證券投資,能夠承受跨境資本流動的沖擊。”該人士稱。
對于下半年的國際收支形勢,他認為一些積極因素正在逐步積累:一是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壓低國內進口成本,下半年我國貿易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三是各主要經濟體均將保增長放到了重要位置,相關國家和地區也仍有一定資源和決心防止債務危機走向最壞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