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在你逆境里成長,自己戲稱自己為“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腿部殘疾而心不殘的他是中國青年演講家龍飛鴻。他是一位音樂至上的苗族小伙張志輝,在無緣安酒杯青年歌手電視大賽30強后,背上吉他為鄉村孩子獻唱。
而他用20年青春印烙于鄉村小學,盡管曾被村名放話“校長要是挖我家祖墳,我就去挖校長家祖墳”的老校長。
2013年10月27—29日,龍飛鴻老師、黔東南信息港記者以及安酒杯青歌賽選手張志輝一行人走進貴州劍河,走進鄉村小學,走進苗嶺人家。
“劍河”在苗語中是“雄俄”的轉音,1914年從清江縣改為劍河縣,因森林覆蓋率高而享有”綠色王國“之美譽,至今劍河縣境內仍完好地保存著一片百里原始闊葉林帶。
10年前,劍河因修建三板溪水電站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縣城也將永沉江底。如今,一座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格建筑的新城蜿蜒清水江畔展現于世人眼前。
第一次光臨劍河新城是2013年貴州劍河仰阿莎文化節,“仰阿莎”被苗族人民奉為美神,在苗族人民心里象征著對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命的贊嘆。[詳細]
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稱號的貴州一入冬總是陰雨纏綿,10月27日從凱里出發天已起霧,28日劍河縣城則下起了毛毛細雨28日早上10點我們一行六人朝觀么鄉開車駛去,因修建三板溪水電站,從新城到原劍河縣城舊址柳川鎮道路泥濘不堪。沿著清水江畔放眼望去,老劍河縣城已被深藍色的江水吞噬得所剩無幾,新修建的柳川鎮則赫然樹立于江畔中午12點多我們到達觀么鄉關么小學,此時正是學生午餐時間,來到學校旁邊一間用木板搭建的食堂,發現孩子們已吃過午飯,正在洗餐盤。[詳細]
10月28日下午4點安酒杯青歌賽30強原創小將張志輝給學生唱完歌曲后,我們一行人再次出發,去往此次劍河之旅的目的地——新民小學。
因從岑松到新民正在修建水泥路,我們只能開車從觀么到新民,而那一段路程可算得上是山高路遠。大半路段蜿蜒在高山峻嶺的半山腰上,感覺有一段路程像穿梭于原始森林一番。在泥巴路上顛簸了近一個半小時左右,于晚上6點進入新民村。經歷一條盤旋上升的小路后,我們終于抵達那所除了劍河縣城外在鄉鎮中學校建筑設施排名靠前的新民小學。[詳細]
為了讓家鄉的孩子能走出大山,作為優秀師范生畢業的他回到了家鄉,一呆就是20年;為了改善學校教學環境,他每年都寫申請,一直持續了20年;為了讓學生盡早能在新學校上課,他帶領學校十幾位男老師連續幾個晚上在墳堆里撿骨頭搬遷村民的祖墳。
他只是千千萬萬中國農村小學校長中的一枚,他叫萬秀林,是新民村第一個師范生,也是新民小學的第一位公辦教師。[詳細]
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政策約惠及680個縣市的2600萬在校學生。
去年春季學期,貴州省全面啟動了集中連片貧困地區65個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及地方試點工作。在推進國家試點的同時,貴州鼓勵未納入國家試點的其余23個縣積極進行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在劍河縣新民小學的孩子們也正在享受營養午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詳細]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而劍河,一個充滿神奇、古樸而又秀麗的少數民族縣,是黔東南州三條精品旅游線路之一“以凱里為代表的苗族風情旅游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黔東南三板溪庫區旅游開發的主體部分。
劍河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使這里還保存著古老的民族習俗,五彩繽紛的民族服飾,96%以上都屬少數民族,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可愛的苗家人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