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1次大會上,我國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順利通過評審,成為了世界自然遺產。
2014年6月23日,中國南方喀斯特申遺成功,作為其組成部分的貴州施秉白云巖喀斯特,成為了世界自然遺產。
據了解,從開始申遺到最后取得成功,經歷了6年的時間,6年來,施秉縣遭遇了很多的坎坷,最終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國政府鄭重承諾,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完成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申報。在選址的問題,最初的“提名地”并沒有施秉。
織金洞、興義的峰林喀斯特、黃果樹大瀑布,都曾被提出,但都未符合申遺條件。
無奈之下,專家們只好拿出地質資料和地圖,重新選址。貴州師范大學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寧教授等提出了安順格凸河、綏陽雙河洞兩個點。[詳細]
專家們在地質資料上發現貴陽以東的地區的地質地貌有些特別,便提出在這一地區尋找另一個申遺點的想法。
尋找的目標自然是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梵凈山首先進入了專家視線,不過,它不是喀斯特地貌,不符合申報條件。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范圍內的施秉云臺山等逐漸進入了專家的視線。
2007年左右,省建設部門組織專家深入云臺山、雙河洞、格凸河等預選點進行考察。之后,將考察情況上報了省政府,省政府確定將這三個點作為重點考察對象。[詳細]
<p>各位前來考察的專家都針對施秉白云巖喀斯特提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施秉縣乃至貴州,未發表過關于施秉白云巖演化過程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論文。而要申遺,必須有權威論文支撐。</p><p>無奈之下,施秉縣只好啟動科研項目,省科技廳劃撥了100萬元資金支持。隨后,貴大、貴師大等高等院校的專家紛紛進入云臺山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p><p>由于科研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施秉縣如期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申遺文本。而整個中國南方喀斯特的申遺文本在2013年初完成,并于2013年的2月29日送交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