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背后頻現央企身影 國資委稱正常經營
6月下旬以來,繼通州九棵樹、朝陽奧運村鄉、廣渠路15號地等多塊“地王”誕生后,北京土地市場的熱度不減。7月6日下午,在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競價大廳,又誕生了新的大興“地王”。與前幾次競拍一樣,這次的“地王”制造者,仍然為國企。
“各企業有權做出各自的資金安排,國資委在履行出資人職責時,對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一般不做干預。”7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一名張姓處長,就“央企財大氣粗,豪奪北京地王”的社會傳言,首度向本報記者作出回應。該負責人表示,國資委也注意到有關企業的競拍行為,但認為它們都沒有突破各自的主業限制。再者,那些有所斬獲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央企下轄的二級或三級企業。“對它們,有些難以納入國資委的監管范圍。”
央企買地找“替身”
在“北京地王”頻現的6月里,中國電子、遠洋地產、保利地產(600048,股吧)等央企下屬的房地產公司,都成為“一擲千金”的主角。
先是6月25日,通州區九棵樹大街居住項目,在經歷總計多達138輪報價后,最終被華美地產旗下的祈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奪得,成交價高達17.4億元,比掛牌起始價溢價122.9%。
6月26日,中國電子下屬的成都中澤置業以19.6億元的價格擊敗萬科、華潤、中信、住總、金融街(000402,股吧)、北辰等對手,拿下了北京奧運村鄉地塊,使得樓面價高達15216元/平方米,成為北京今年總價和均價雙料新地王。
6月30日,中化方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40.6億元拍得北京廣渠路15號地,北京新“地王”就此被快速刷新。
一周之內,北京連續誕生了兩個“地王”,巧合的是,一個有“中電”背景,另一個有“中化”背景。尤其是在后一幅土地的競拍中,除了SOHO中國是純民營背景企業外,萬科、安聯、華遠、遠洋、中信、保利、華潤、中化方興等競拍者,都有大型國企做后盾。
“作為目前的朝陽產業,很多國企都在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一位業內觀察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土地競拍中,主業中沒有房地產開發業務的母公司,或設立項目公司,或以子公司的名義去執行,這不僅說明央企不缺錢,還說明部分央企正在土地市場中隱身伏擊。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競得奧運村鄉地塊的成都中澤置業,是中國電子產業開發公司的子公司,而后者(即中電開發公司)又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與成都中澤類似,競得廣渠路15號地的中化方興,隸屬于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方興地產在電話中一直以“小公司”自稱,但記者從中化集團官方網站了解到,“小公司”有多個大動作,該公司曾在上海陸家嘴(600663,股吧)、北京長安街相繼投資開發金茂大廈、開晨廣場等眾多極具影響力的項目。
監管層稱嚴把主業關
有跡象表明,無論是奧運村鄉,還是廣渠路15號,都不會是今年央企拿地的絕唱。
對于近期是否會有大量國資進入房地產的疑問,上述國資委官員向本報記者明確表示,中央企業的投資只能投向主業。尤其承擔4萬億項目的央企,如果有非主業的投資,必須要經過國資委的批準。
據介紹,為了加強對央企監管,6月下旬,由國資委紀委書記賈福興牽頭組成的督察組,已經進駐電網、電信、交通、裝備、建筑、冶金、建材等七大領域的央企,了解這些央企的主業以及巨額資金上的使用明細。為此,國資委專門出臺了《中央企業承擔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專項檢查操作指南》。與此同時,對于非主業的投資項目,國資委聲稱將嚴密監控。
按照國資委的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家企業利用4萬億投資去炒房或買地。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卻指出,至少有20%的信貸資金,未能進入實體經濟,而流向資產市場。該報告還指出,從對母公司的監管來說,國資委的人力有限,很難對130多家央企的投資行為面面俱到。
國研中心的報告有事實根據。在廣渠路15號地拍賣過后,有知情者披露,參與競拍的多家企業,均擁有巨額的銀行授信,其中SOHO(中國)200億元、中信地產280億元、方興地產200億元、遠洋地產200億元等。
“按照央行規定,銀行授信不能用于購置土地,因此,表面上看,上述土地的競買者使用的都是自有資金。”這位業內人士介紹,所謂“自有資金”,完全可以由母公司或是集團得到的銀行授信,再由母公司或者集團通過注資等財務手段,將現金提供給子公司。“這個資金傳導,為相關主業缺失的央企進軍房地產,進行了巧妙的嫁接。”上述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透露,央企都是名牌企業,銀行也樂意貸款給它們。銀行貸給央企的平均利率甚至只有6%,而央企把從銀行獲得的貸款,轉貸給房地產公司就能獲得10%甚至更高的利潤,由此造成了央企曲線進軍房地產的沖動。(江金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