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上半年凈利大增117% 乳品業漸走出風暴
業內人士稱乳業漸走出風暴
□ 本報記者 張曉琳
8月29日,*ST伊利(600887)公布了其2009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伊利股份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17億元,同比增長6.69%,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117.57%。
中報同時顯示,伊利股份奶粉業務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21.20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冷飲銷售收入為21.17億元,同比增長2.62%,依舊穩坐行業首位;伊利股份液態奶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77.73億元,同比增長12.10%,是目前增幅最快的企業之一。兩位數的增幅已兩倍于行業平均水平。
另據國際權威調查機構AC尼爾森最新的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各大產品線的市場份額均有所增加。其中,酸奶產品市場份額增幅較大,高達19.1%,在行業中同比上升速度最快。伊利金典奶、營養舒化奶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明星產品”則以23.5%的市場份額增幅在與同級別產品的競爭中拔得頭籌,成為了伊利股份上半年盈利能力走強的有力支撐。
伊利股份近幾年在奶源上持續發力,至2009年底將新增20個“奶聯社”模式下的牧場,是目前優質奶源儲備最豐富的乳品企業。
業內資深專家陳渝表示:由于國家各項有關扶持政策逐步落實,中國乳業的恢復情況好于預期。但相對于二線乳企的利好,伊利、蒙牛等“200億軍團”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階段更具標志性意義。目前看來,伊利盈利能力的持續走強及奶粉業務的收復失地都已意味著中國乳業正在快速走出08年乳業風暴的陰霾,朝向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談及企業的未來,公司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作為乳制品公司,奶源的品質直接決定著產品質量的高低。而導致2008年中國乳制品行業全面陷入信譽危機的那場災難,其根源就在于國內奶源過于分散,缺少超大型牧場。張建秋表述,根據自身需要和中國奶牛養殖業的現實條件,伊利推出奶源轉型升級的四種模式:即企業自建牧場、合作牧場、大型牧場園區以及“奶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