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委嚴控風電設備等六大行業產能過剩
風電設備產業突然變得很尷尬。發展短短兩年,它卻已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防止產能過剩的焦點之一。
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指出,國家下一步將風電設備、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等六行業確定為下一步抑制產能過剩宏調和政策引導的重點。
熊必琳是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就《抑制部門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召開的部門聯合信息發布會上做上述表示的。
作為國家鼓勵的新興產業,中國的風電產業急速飆升。2008年底,國內已經安裝的風電機組11638臺,裝機總容量1217萬千瓦。
國家發改委計劃是,要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力爭用十多年的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的風電基地,實現2020年供電裝機規模1億千瓦。
而2007年9月中國政府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中長期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時隔一年半時間,目標值提高了近四倍。
不僅如此,按照原來的“中長期規劃”,到2010年“形成江蘇、河北、內蒙古3個100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而在“十一五”規劃中,風電基地數量被提高到5個。
熊必琳指出,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對先進、高效風電裝備形成一個穩定的市場需求。但是,由于各地發展的不平衡,同時沒有考慮到資源狀況、布局狀況,所以出現了投資一哄而上、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的現象。
目前,中國的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已經超過80家,還有許多企業準備進入這一領域。
按照這個推算,2010年中國的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千萬千瓦,每年裝機規模是1千萬千瓦左右。同時,風電與其下游市場還需要進一步銜接,還要解決好上網的問題,否則如果突然停電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了強烈的擔心。一方面大部分風電設備專利技術購自國外,真正完全自主開發的還很少,另一方面是投資遍地開花。
“規劃提高再多,全世界風電企業數得上的不過7、8家,現在中國投資風電的太多,制造整機的企業太多了!睆垏鴮氄f。
熊必琳指出,與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不同,風電和多晶硅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在建的產能比較多,特別是一些地方上風電和多晶硅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地區的環境容量和資源的供給,這樣就出現了發展不平衡和過快發展。
有鑒于此,國務院不久前印發了《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強調要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鼓勵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優化產業結構,維護市場秩序。
該文件規定,原則上不再核準或備案建設新的整機制造廠;嚴禁風電項目招標中設立要求投資者使用本地風電裝備、在當地投資建設風電裝備制造項目的條款;建立和完善風電裝備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禁止落后技術產品和非準入企業產品進入市場。
國家將依托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強風電技術路線和海上風電技術研究,重點支持自主研發2.5兆瓦及以上風電整機和軸承、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及產業化示范,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積極推進風電裝備產業大型化、國際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裝備制造業。
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陳耀研究員看來,風電設備產業迅速產能過剩,說到底是體制問題。
陳耀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風電設備企業大量涌現,基本動力來自于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沒有政府財政補貼等政策的扶持,這些企業不大可能上馬風電設備,上馬也不可能有盈利!
國家的支持同時引發了地方政府發展相關產業的強烈沖動:既是國家鼓勵的產業,又可以帶動地方稅利和就業。
熊必琳也提出,把風電作為調控行業,主要是要促進產業的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在發展節奏上把握好。(孫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