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潑冷水:危機尚未結束 退出為時過早
楊斯媛
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達3.5%,一掃前四個季度的低迷,有人在歡呼危機的結束,也有人在質疑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全球經濟是否已走出低谷,經濟刺激政策何時退出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上周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第一財經共同舉辦的“2009第二屆全球管理論壇”上,中外知名學者對全球經濟復蘇似乎“潑冷水”者居多。他們強調,危機尚未結束,現在退出刺激政策為時過早,發達國家可能出現一個發展長期放緩的階段,并警告稱未來三到五年將出現全球性流動性過剩。
美國經濟數據向好難長期持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這些數字并不能說明我們現在完全走出了危機,從工人找到工作、提高收入和工廠可以發揮產能角度講,經濟危機尚未結束。
“政府補貼和刺激政策促成了近期美國經濟數據的向好,但這還不足以讓美國國內的失業率恢復到一個正常的水平。”斯蒂格利茨表示,政府的刺激政策是將未來的消費拉到眼前,美國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向好的情況不會長期持續。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斯賓塞對美國就業形勢也持悲觀態度:“市場到目前為止只是對失業率情況做了一些修正,但并沒有完全恢復。”
從斯蒂格利茨指出的幾個簡單的數字中,就可以看出美國勞動力市場仍然很糟糕。目前,美國每6個工人中就有一個得不到全職工作,工人的平均勞動時間一周已經降低到32個小時,每一項空缺都有6個人去申請。
不僅如此,斯賓塞還指出,目前美國居民儲蓄率上升,去杠桿化和信貸緊縮,使得消費不可能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發達國家可能會出現一個比較長期的發展放緩。
斯蒂格利茨也強調,金融危機之前,支持全球經濟發展的是不可持續的消費,金融資產和房產都產生泡沫,我們不可能回到危機前的狀態,否則將會制造出新的泡沫、制造下一輪危機。
現在退出為時過早
隨著經濟數據不斷好轉,市場對退出刺激政策的預期正在逐步增強。已經出現復蘇跡象的全球經濟,是否還需要刺激政策“強心劑”呢?
斯蒂格利茨認為,如果放棄了經濟刺激政策,那么未來的(經濟)數據會變得很難看。美國現在計劃在2010年上半年就開始退出經濟刺激計劃,這讓人擔心經濟會開始變得糟糕,失業率甚至會比以前更高。
“如果美國政府退出購房資助計劃,那么利息率和按揭率就會迅速上升,房價將會再一次下跌,另外信用卡市場等等也存在很多問題。”
退出順序或為“先財政、后貨幣”
以色列、澳大利亞和挪威央行日前紛紛加息,全球貨幣寬松政策已經發出轉向信號。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由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在急劇改變,美國第三季度經濟數據表明其經濟也正在恢復,可以預期美國及英國等國家會先退出其財政政策,之后再退出貨幣政策,因為英美國家要通過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系其經濟的進程。
李稻葵表示,西方國家通過向私人部門、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把經濟“吹起來”(資產價格上升),目前美國資產價格已經大幅度上升,道瓊斯指數已回到去年11月的水平,所以美國經濟第三季度出現增長并不奇怪。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將不愿意很快退出貨幣擴張政策。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公共財政情況遠糟糕于貨幣情況,因此英國、美國最有可能先退出財政政策。整個西方社會可能會在貨幣政策上保持一定擴張性。
因此李稻葵指出,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未來三到五年全球經濟將會出現一個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