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經濟述評之四:消費為保八做貢獻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在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寒流中,中國經濟在世界各大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回升向好,成為驚艷世界的“報春花”。投資、消費兩駕馬車齊發力,拉動GDP12.6個百分點,使“保八”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凌寒花開:消費報道中國春早
2008年第四季度,我國GDP增速急劇滑落,讓人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憂慮;令人揪心的還不是增速的下降,而是這種滑落似乎深不見底。
正在這時,一句影響世界的中國名言出現了,這就是“當金融和經濟危機到來時,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貴重”。一時間,“中國信心”成為溫暖世界的力量。
可是我們自己明白,“中國信心”還需要“中國力量”的支撐。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來自“三駕馬車”的拉動。對于凈出口,不能寄予希望;對于投資,對其改變經濟運行軌跡的強大拉力不容置疑;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只有一個,那就是消費!就像一輛快速行駛中的三輪車,一個輪子不轉還可以跑,兩個輪子都不轉,那就只有歇了!這就是說,2009年,消費成了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可是,消費能承載這樣的使命嗎?回顧新世紀以來“三駕馬車”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投資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因素,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最活躍因素,消費則是在低點徘徊中緩慢回升。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在啟動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同時也推出了大量促進消費增長的舉措,讓2009年消費凌寒花開。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實際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5133億元,增長15.5%;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40210億元,增長15.7%。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05413億元,增長15.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7998億元,增長16.8%。
另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最終消費對GDP的拉動為4.6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52.5%。這一貢獻率高于2008年的45.7%和2007年的39.4%,也比2000年以來的年均貢獻率高出7.8個百分點。
聞香溯源:政策春風吹開柳綠花紅
仔細分析消費花開吐艷的原因,不難發現,政策因素應居首功。
其一,擴大內需的各項措施,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的政策,形成了最終消費增長的有力支撐。
早在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會議認為,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12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2009年經濟工作的5項重點任務,其中指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統計表明,2009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885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5%。分析認為,居民收入的增長,是最終消費增長的支點。
其二,中央制定的刺激消費的各項政策,是導致消費增長的最活躍因素。
2009年,中央先后出臺了“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諸多刺激消費的政策,使消費市場呈現出一派繁榮的火暴景象。
僅以“家電下鄉”為例,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通過家電下鄉信息系統登記的生產企業累計發貨9245.05萬臺,發貨金額1627.53億元。銷售企業通過信息系統登記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767.98萬臺,銷售金額692.57億元。
“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政策有效激活了農村消費市場,農村消費增幅自1986年以來首次超過城市。2009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萬億元,農村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耐用消費品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電腦、空調、照相機、電冰箱、手機、汽車等消費需求成為2009年農村消費熱點。
賞花寄語:消費何日勇奪花魁
在短短幾年間消費貢獻率上升十幾個百分點,回升到52.5%,對于以慣性增長為特性的消費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可是,2009年的情況恰恰不一般。這是因為凈出口拉了后腿,對GDP的貢獻率為-44.8%,對GDP拉動為-3.9個百分點,形成的空缺主要由資本形成填補。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為92.3%,對GDP的拉動為8個百分點。可見,在經濟周期低谷階段,投資這駕馬車還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其實,2000年以前,主導經濟增長的一直是消費,就是以1978年以來32年的平均值計,最終消費也以55.2%的貢獻率居主導地位。但是,這種情況在本世紀發生了質變,從2001年被投資超越以來,消費的相對弱勢未見根本改觀,2000-2009年,最終消費的年均貢獻率只有44.7%。通過國際比較就會發現,這一貢獻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且低于同等發展中國家水平。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對經濟結構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是消費而不是投資。消費回歸經濟增長主導地位,應是保持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以來消費的加速增長態勢,讓人們充滿信心和期待。
2010年,中央刺激消費的政策沒有減弱,并且有增強的趨勢,一系列新的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也會取得更加積極的效果,消費者的信心指數也在繼續上升。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消費是否能夠回歸主導地位?這朵國際金融危機中凌寒盛開的花朵,是否能夠在危機的第三個年頭勇奪“花魁”?還難以斷言。但是,隨著中央和地方對消費的更加重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日益深化,伴隨著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到來,消費回歸經濟增長主導地位將為期不遠。(中國信息報記者王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