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將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任職
七年的時間足以考驗一場婚姻,但當66歲的李榮融面對自己已經結束的七年“國資老板”生涯之時,情感或許遠遠不是惟一。
李榮融
8月24日,李榮融將國資委主任的“接力棒”交給了王勇,在這位曾在三鹿奶粉危機時接掌質檢總局的中年男子履新之時,李榮融即將前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任職。
作為國資委第一任“掌門人”李榮融這一當就是7年,7年間他是中國部長中曝光率最高的一位,他的言論隨處可見,也備受熱議,率直、性情的個性似乎不符合一個政府高官應有的官場性格,當然這也是這位 “明星部長”的特有魅力。
做為曾經掌管近20萬億央企資產的國資大老板,李榮融坦言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老板,也是最大的老板。7年后的國資委也因旗下多個巨無霸央企的崛起,早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政經格局的重要部委之一。
李榮融這個一度讓央企老板們“懼怕”的“老板”,成為一條紐帶,他既連接著企業與政府,也身系著中國經濟命運的過去與未來。
就怕李榮融
2003年,國資委在爭議聲中成立,在1998年國企三年脫困后,付諸巨大改革成本之后的國有企業此時正是百廢待興,急需一個“大管家”的角色。2003年4月,時年59歲的李榮融“臨危受命”出任第一任國資委主任。
國資委成立后,已獲授權對大型國企擁有“管人、管事、管資產”的職能。2003年國資委旗下的中央企業為196戶,總資產不足7萬億。
李榮融對擔當的角色有著清醒的認識:“由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來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我們現在是以出資人的身份來推進改革,我們的身份不是政府,所以采取的方法手段都要變化”。而國資委的任務,“就是要把交給我們的國有資產搞好。一個是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第二搞好國有企業,第三保證增值”。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從字面的意思上看是對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也就是說國資委應該是“婆婆”加“老板”。但在李榮融的心里,他更強調自己是“出資人”的身份,此后在各種國資委的會議上李榮融都強調自己是“老板”角色,“老板”的稱謂一直延續到卸任之時。
跑口國資委的財經媒體記者都知曉,無論是國資委官員還是央企高管均在公開場合稱謂李榮融為“李老板”而不是“李主任”。
正是這種明確的國資“老板”定位,此后,李榮融主政下的國資委開始圍繞這個角色推動了一系列改革,顯然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老板首當其沖的要務。
2003年,在國資委成立后的幾個月內,一部規范國資委管理權限以及依據的法規——《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公布。這部法規打開了國資委實施權力的大門。
隨后,在當年的7月10日,李榮融上任以來召開了首次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196家央企負責人悉數到場,令這些央企老總意外的是,李榮融莆一上任就來了個下馬威,李榮融對他們的要求擲地有聲:“ 必須在兩年時間內,使中央企業成為各行業的排頭兵。達不到的趁早找對象,否則肯定要調整——不是你調就是我調!”
此后,“就怕李榮融”,成為央企老總酒桌上調侃的一句名言。
李榮融強勢個性逐漸顯現,他帶領國資委,開始了履約之行。央企并購浪潮開始涌現,在李榮融的操刀下, 196戶央企開始逐年遞減(時至今日,已經減縮為123戶),以此來著力于央企在經濟中充分發揮主導性、影響力和帶動性。
隨后,李榮融又大膽出新,面向全球展開招聘國有企業高級管理層的活動。他又針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制定了業績考核制度,2004年國資委和170家央企(此時央企數量已經縮減為170戶)領導簽訂年度業績“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