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銀行準備金率上調 加息預期降溫
在境內外股市、期市高漲的熱情烘烤下,市場小心翼翼地掂量著調控政策是否出臺。而昨日,“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再度傳來。
兩名消息人士分別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央行臨時上調6家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期限為2個月。這6家銀行分別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招商銀行、民生銀行。
央行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對此目前尚不知情。”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次差別化上調上述6家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與即將披露的9月新增信貸數據超預期及外匯占款連續回升有關。同時,此舉表明,央行會繼續專注于采用數量型工具,而不是通過加息來管理流動性與控制通脹,短期內加息可能性不大。
9月信貸數據或超預期
“之前我們認為9月份信貸數據會比較平穩,但目前坊間數據在6500億~7000億元,明顯高于預期。”一位分析師認為,監管部門是以提高部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作為部分銀行信貸增速較高的懲罰性措施。
該分析師說,此次調整對上述銀行影響較小,因為期限僅為2個月。而昨日的股市表現也未受到該消息影響,銀行股甚至出現補漲跡象。
上述數據預測確實高于此前市場普遍的市場預期。9月份“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月度調研”顯示,來自國內外22家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的預測,市場關注的9月新增貸款或將低于8月5452億元的水平。
而截至8月末,新增人民幣貸款已達5.71萬億元,完成全年信貸計劃7.5萬億元的76%,9~12月的平均信貸任務為6%,即4480億元。而按照3∶3∶2∶2的投放節奏,9月信貸投放僅約為4400億元。
但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的8、9月份貸款均超預期。監管部門對信托和理財產品從表外轉入表內的要求,使得銀行存在較大的擴張表內貸款的沖動,這部分2萬多億的規模不是小數。“目前來看,全年新增貸款超過7.5萬億不是問題。”
為何是這六家?
為什么實施差別準備金率是這6家銀行?另一國有大行負責人認為,除信貸增速較快外,也與這6家銀行存款明顯增長有關。
自監管部門推行“三個辦法一個指引”以來,整個存款市場的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營銷能力強、客戶基本賬戶較多、競爭力強的銀行在市場占據更有利地位。在經歷兩三個季度的積累后,存款向上述6家銀行有明顯流入,而其他中小銀行違規攬儲現象時有發生。
熱錢流入與通脹預期
此次再度動用存款準備金率,也與新增外匯占款連續回升不無關聯。
從央行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8月我國外匯占款增加2429.77億元,較上月大幅增加42.2%。這是自今年6月份匯改重啟以來,外匯占款增加值連續第二個月回升。
由于該數據遠超過當月外貿順差及外商直接投資之和,可見熱錢在連續數月的外流后,已于當月再度重返中國市場。
工行投行研究中心副處長史晨昱認為,全球定量寬松的政策使得短期資本流入中國的壓力加大。
“日本的‘零利率’政策、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幾乎堵住了中國的貨幣政策空間。在第二輪定量寬松來襲的情況下,中國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就導致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手段非常有限。未來,央行很可能通過發行中長期央票等手段來回收市場流動性。”史晨昱指出。
由于各國央行實行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刺激性的貨幣政策將會導致美元等國際貨幣的對外貶值,而中國通脹預期也卷土重來。史晨昱認為,在日本降息之后,中日利差空間的擴大,使得中國動用加息手段抑制通脹預期的可能性降至幾乎為零。
央行行長周小川周末在出席IMF會議期間曾表示,目前,尚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已經使用的數量型工具包括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吸收流動性,難以完成控制通脹預期的目標。
但他也提出,央行會繼續動態跟蹤經濟統計數據,適時調整各項政策工具內容,既要注意通脹不能失控,也要考慮中國在全球復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