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考驗中國經濟承受力 新能源模式勢在必行
據中華工商時報 地緣政治導致北非地區動蕩的局勢,讓國際油價在近期大有一舉突破130美元大關之勢。而與兩年多前的那次高油價相比,其漲飛之快之猛是前所未有的。經濟學家們研判: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必將受此牽累。
威脅全球經濟復蘇
上周,國際油價繼續上漲。8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收于112.8美元/桶,倫敦市場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126.7美元/桶,兩地市場油價均再次刷新兩年來高點。
現任國際能源署總干事田中伸男在此之前曾對外表示,若油價維持在當前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令人擔心。
石油支出負擔占GDP的比重過高將會拖累GDP增長。而業界的普識,當國際油價上升到110美元以上將對經濟層面產生負面沖擊。
作為世界經濟領頭羊,日益升高的國際油價重創美國正在復蘇的經濟,今年首季拖累其經濟增長率達0.5個百分點。而更直接的呈現是“油漲擠占美國民眾消費能力從而減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
與此同時,油價上漲對正在努力擺脫高失業率和房市低迷困擾的美國商界帶來新的壓力,加重了用油企業的負擔。而美國經濟學家預測,去年底以來的油價飆升正在給美國經濟帶來損害,若原油價格漲至每桶150美元以上并持續,美國經濟將重新陷入衰退。
對歐洲的影響更加明顯。事實上,主權債務危機已讓歐洲多國不堪重負,而北非又是歐洲傳統石油供給商。試想北非石油供應已經出現“吃緊”態勢,另尋更遠的地方去采購石油,無疑這將增加不少運輸成本,影響生產和消費已將定局。
高油價無疑成為全球經濟的新震源。市場觀察家分析稱,此舉引發了國際能源、金融與大宗商品市場的異常波動,更給“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穩定復蘇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據國際權威機構研判,當前國際高油價再繼續上行15%左右,并連續保持在一個季度以上,全球經濟將受到更大打擊,新一輪的歐洲債務危機將被提前觸發到來,新興市場經濟很可能硬著陸。
考驗中國經濟承受力
也在上周,掌管國內油價的國家發改委,面對席卷而來的國際高油價,不得不作出了2011年第二次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決斷,由此中國的廣大民眾的成品油消費進入“跨八”時代。
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且已超過55%,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油價比去年同期上漲高達1元多,漲幅達到13.4%,遠遠高于經濟增速,高于CPI漲幅8.5個百分點。
實際上,油價上調帶來的連鎖反應將波及到生產和服務整個領域,將推高石油衍生品的化工、紡織、塑料、化肥、農藥等上漲,推高農副產品價格,從而進一步加重輸入型通脹壓力。
交通運輸業最先受打擊。據一項最新調查,在“高鐵”的擠壓下,航空公司今年已停飛了短途的航線,如南京往返武漢、武漢往返南昌等。而航油占成本1/4的民航業,油價上升直接導致費用增大,其雙重打壓,勢必給其利潤造成一定程度遞減。
由于油價上漲,化肥價格一路高攀,農藥、農膜、種子等價格也隨勢上揚。據統計,作為受油價上漲影響的主要下游產品,近5年來國內尿素、柴油、農膜價格分別上漲26.6%、64.4%和60%。而農資價格的上漲無疑拉動了農民生產成本的上升。
持續的高油價更使消費者擔心用車及新增機械的用油成本增長,對汽車及機械制造業產生負面影響。另外,原油價格傳導到塑料配件上,對整車和工程機械廠商的生產成本也起負面影響。
更不可忽視的是,作為全球的制造中心,中國提供的商品價廉物美,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而油價的不斷走高,無疑增加了較大的一塊生產成本,在與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中,將使中國出口企業原有的優勢減弱。
經濟學家分析指出,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調帶動其他能源價格的上漲,輸入性通脹的壓力會陡然上升。而高油價通過行業傳導將極大地制約中國經濟的高增長。
構建低碳和新能源模式
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長且有不斷加大的走勢。而據市場觀察家去年末的預測,中國今年的日均石油消費量將超過1000萬桶。
面對全部進入高油價時代,中國必須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戰略,以減輕宏觀經濟調控難度,并兼顧做到:一方面要保障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另一方面又要適度減輕通脹壓力。
據一項調查揭示,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相近的情況下,日本人均能源消耗為4噸標油,美國為10噸標油,日美能源消耗差距的70%歸因于消費模式的差異。
因此,對于中國來說,應對國際高油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變能源消費模式,低碳型經濟和低碳型消費,無疑是主攻的方向與目標,更是必由之路。
當前對企業而言,強化能源管理、節能降耗已成燃眉之急。經濟學家強調指出,當下,國內節能減排最大的障礙是成本上升,而政府部門應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培育市場,推廣節品,并予以補貼、融資等方面支持。
與此同時,在油價持續走高的格局之下,適時提速清潔能源、新能源的開發。而除去目前加大天然氣開采、步入頁巖氣開發以外,完善各類政策和法規,將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形成市場化下的常態推進。(記者周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