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再曝財務黑洞 被河北民企占用資金近60億
關于中國中鋼集團潛在的財務風險,審計署在內部通報時,用四個字來形容——“觸目驚心”。
之前已被曝光的民企山西中宇占用中鋼40億元資金難以追回,其實還不是最大的黑洞。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截至2010年底,另一家河北民企縱橫鋼鐵集團(下稱“河北縱橫”)對中鋼的最終欠款達到將近70億元。今年一季度,河北縱橫的欠款仍有近60億元。
這意味著,目前這家世界500強企業被其合作伙伴占用資金高達百億。
“在合作伙伴當中,河北縱橫占用中鋼資金最多、潛在風險最大,并且由于雙方存在很多復雜關聯交易,所以有部分占款之前沒被審計署查出來。”知情人士向記者解釋說。
之前的5月20日,國家審計署發布報告稱,中鋼集團被合作伙伴占用資金為88.07億元。
5月13日,國資委宣布免去黃天文中鋼總裁、黨委副書記職務。如果這一決定來得再晚些,河北縱橫和山西中宇占用的中鋼資金,可能還將繼續增大。
一位了解中鋼內情的人士透露,直到中鋼2011年度工作安排會議時,黃天文還在要求追加對山西中宇的投資,并繼續穩固甚至擴大與河北縱橫的合作業務。這一決策,遭到中鋼部分管理層及外部獨立董事的強烈反對。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審計署披露的中鋼財務、投資、管理等問題,僅為中鋼內部問題的冰山一角。隨著問題被逐步披露,中鋼的上市計劃將無限期延遲。
而“中鋼模式”神話亦將終結。這家2003年總資產不到100億元的鋼鐵貿易央企,至2010年總資產已膨脹至超過1800億元。“中鋼模式”曾被它引以為豪。
一位國資委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國資委已意識到中鋼經營模式的風險,并提醒同類央企引以為戒。
墊資百億
渤海之濱的滄州黃驊港,是河北省數十家鋼鐵企業爭相布局的沿海基地。中鋼滄州分公司和河北縱橫滄州基地(下稱滄州縱橫),就在一條公路的兩邊。
河北縱橫由浙江紹興人孫紀木創辦。據該公司上報給河北省統計部門的財報數據,2010年,河北縱橫總資產257.31億元。
中鋼與河北縱橫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滄州縱橫項目。今年年初,由中鋼墊資、中鋼子公司中鋼設備承建的滄州縱橫高爐三期工程全面投產,至此,滄州縱橫板材年產能增至600萬噸。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目前滄州縱橫總投資160億元,中鋼是主要實際出資人。2007年初開始籌建的該基地,由中鋼負責原料采購、進貨運輸、工程總承包及鋼材銷售。所需資金,主要由中鋼“墊付”,即縱橫對中鋼的“占款”。
滄州縱橫在黃驊港近1萬畝土地,也是中鋼憑借其央企身份的優勢獲得。“滄州縱橫原來的選址不在黃驊港,是中鋼在黃驊港搞定了地皮建廠,甚至生產什么產品,也是中鋼決定的。”知情人士稱。
在對外介紹中,中鋼將滄州縱橫稱之為“滄州縱橫黃驊新區鋼鐵聯合企業”。一位中鋼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至2008年8月,中鋼已經在滄州縱橫一期工程的七個項目上投入近60億元。
本報記者獲得的中鋼會議紀要顯示,2008年8月14日,滄州縱橫一期工程進入尾聲之際,黃天文在中鋼經營座談會上要求,要擴大中鋼與河北縱橫之間的合作業務。
隨后,中鋼集團管理層審批同意了擴大雙方合作的計劃,即在對滄州中鐵裝備制造材料有限公司股權價值評估完成前,由中鋼向縱橫鋼鐵增加業務額度10.5億元,其中,中鋼設備配件供應業務增加1億元。
之后,中鋼對縱橫的墊資不斷追加。
中鋼2008年至2009年間的會議紀要顯示,滄州縱橫二期工程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是墊資高峰期,需要中鋼增加資金額度,“中鋼集團公司領導和企業發展部等相關職能部門領導表示,將統一予以考慮”。
知情人士透露,河北縱橫“需要中鋼增加資金額度”為40億元,是由河北縱橫董事長孫紀木于2008年8月與黃天文在北京初步商定達成。
這位人士稱,2007年至2010年間,中鋼為滄州縱橫累計墊資、預付款項超過100億元,隨著部分資金回籠,截至2010年底,占款減至70億元。
“縱橫模式”
中鋼是怎樣一步步身陷縱橫泥潭的?
知情人士解釋說,中鋼與河北縱橫的關系,原來僅是原料和鋼材貿易的關系。后來,由于河北縱橫欠中鋼原輔料、鋼材預付款無法償還,雙方遂由債務關系轉至融資貿易關系。
隨著雙方關系的轉變,中鋼自身的風險日益累積。
一位中鋼內部人士介紹說,中鋼之所以不斷增加對滄州縱橫的墊資額度,是因為決策層看好滄州的地理位置,認為“其他鋼鐵企業花巨資將產能轉移到沿海,而中鋼只需要不到別人一半的資金,就可以控制一個沿海鋼廠,并大大增加中鋼的業務額”。
中國鋼鐵業近年掀起向沿海進軍的浪潮,“誰占據了沿海,誰就獲得成本優勢和產業升級優勢”成為業內共識。但只有少數鋼企巨頭有能力在沿海圈地。中鋼這家鋼鐵貿易央企試圖通過對滄州縱橫項目的重本介入,掌控一家沿海的鋼鐵生產公司。
中鋼原來的主業是鋼鐵貿易,業務規模和盈利空間均受限制,黃天文一心想將中鋼往實業方向轉型,向鋼鐵的供應和銷售環節滲透,成為“鋼鐵行業生產性服務商”。
與河北縱橫的合作方式被黃天文歸納為“縱橫模式”,并將其視為使中鋼實現上述轉型的重要實踐途徑。
中鋼集團的會議紀要中多次提到“縱橫模式”,其構想是:中鋼以“交鑰匙”的方式建設完滄州縱橫后,滄州縱橫日常所需的原輔料、設備、配件供應、產品銷售將繼續由中鋼旗下各專業公司承擔,比如鐵礦石由中鋼貿易公司供應,焦炭等由爐料公司負責,鋼材銷售由中鋼鋼鐵公司負責,中鋼國際貨運將參與原料、產品的物流配送,中鋼設備公司則提供部分備品備件的管理服務。
中鋼高層曾向媒體表示,通過中鋼的服務,黃驊項目將實現“零庫存”生產,鋼鐵生產企業可以集中資源于煉鋼等核心業務。
“縱橫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包銷模式。中鋼以貿易融資的方式投資鋼廠,可以規避國資委限制央企主業外投資的規定;另一方面,中鋼通過投入資金將鋼廠的生產業務與自身貿易業務聯結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利益整體。
2003年至2010年間,黃天文在中鋼內部大力推崇“縱橫模式”,并將此模式發展成中鋼與鋼廠之間的主要合作模式。
當時的中鋼決策層認為,中鋼可以通過“縱橫模式”,不斷獲得更多鋼鐵業上下游資源,輕而易舉地將中鋼業務規模做大。
中鋼的大部分客戶為民營中小企業,因為只有缺乏資金實力的中小企業才愿意將鋼材包銷給中鋼,而中鋼有央企天生的融資優勢,又急于擴大銷售規模,雙方一拍即合。
越陷越深
但“縱橫模式”潛在的風險極大——作為實際出資人,中鋼雖然全程包銷了合作鋼廠除生產以外的所有環節,但中鋼對合作鋼廠的內部財務、生產成本等,并沒有很大的管控權和話語權。
2007年,一位獨立董事最早在中鋼董事會上對 “縱橫模式”提出質疑。當時,中鋼對山西中宇的鋼材包銷業務出現了虧損。
這位獨董發現,山西中宇與河北縱橫存在很多中鋼不可控制因素,甚至存在諸多可疑交易,例如該抵銷的內部利潤沒有抵銷、該計入的損益沒有計入、虛增銷售收入等,甚至在2009年,原本資不抵債的山西中宇在中鋼賬面上居然還存在盈利。
到2009年,中鋼內部對“縱橫模式”的反對聲更多了。當時,河北縱橫對中鋼的占款達到高峰,而同時中鋼對河北縱橫的產品包銷卻出現虧損。有管理人士向中鋼決策層指出,“縱橫模式”如操作不當,將給中鋼帶來滅頂之災。
在2009年上半年,中鋼數位董事會成員向國資委指證,河北縱橫以正常生產、產品暢銷的假象繼續拉中鋼向滄州縱橫項目輸血。這些董事請求國資委停止中鋼的包銷業務,將款項盡快追回。
此外,在操作縱橫模式的過程中,中鋼還在黃驊港開展了“融通倉”業務。
“融通倉”是一種物流和金融集成的模式,其物流服務可代理銀行監管流動資產,金融服務則為企業提供融資及其他配套服務,目的是解決企業運營中現金流的資金缺口。
“融通倉”業務曾在中鋼內部引發爭議,不少人認為這項業務風險很高,一旦失敗后果不堪設想。
知情人士稱,河北縱橫就是通過不斷制造資金缺口,通過“融通倉”模式占據了越來越多的中鋼資金。“河北縱橫的占款,一度非常惡劣,令人膽戰心驚”。
愈演愈烈的合作伙伴占款,使得國資委在2008年下半年決定通過調整人事來挽救中鋼。
但此后的一年多里,占款形勢未見好轉。到2010年初,山西中宇的資金黑洞已由20億元擴大至40億元,河北縱橫的占款也由40億元增至近100億元。
而中鋼2011年度工作安排會議上,黃天文還在要求追加對山西中宇的投資,擴大與河北縱橫的合作。在此次會議上,時任中鋼總經理的賈寶軍等數名中鋼管理人士一致認為,“(河北縱橫)一旦出問題,中鋼將被徹底拖垮。”
上市夢斷
一位已經辭職的中鋼董事對本報記者表示,“(山西中宇與河北縱橫的)占款問題一日不解決,中鋼就一日別想上市。”
2008年年初,中鋼啟動整體上市,并專門成立負責上市工作的“長江項目辦公室”。2008年3月20日,中鋼設立上市平臺中鋼股份有限公司。
但由于山西中宇40億元資金黑洞事件在2008年曝光,中鋼上市計劃被迫推延。
2009年12月,中鋼重新申請上市工作,并于2010年8月通過上市環評。然而,由于中鋼內部各項財務問題被有關部門發現,中鋼上市計劃再度遭到證監會否決。
中鋼的財務問題,除了合作伙伴的巨額占款,據審計署5月20日的披露,中鋼還存在虛增巨額銷售收入、金融和貿易業務虧損、項目投資違規違法等問題。
而這些都成為中鋼上市的障礙。
“虛增銷售收入在資本市場是很惡劣的行為,中鋼從一開始就存在這樣的行為。”一位中鋼二級子公司高管告訴記者。2008年下半年,中鋼聘請的上市審計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主動退出審計工作。普華永道認為,無論用何種方式審計,中鋼都與上市的要求差距甚遠。
2009年初,中鋼股份一位獨立董事對中鋼決策層直言,如果中鋼這樣財務混亂、造假嚴重的公司能夠上市,那“實在是對不住資本市場,也對不住自己的良心”。
由于國資委向中鋼股份派駐的5名外部獨立董事對中鋼經營模式提出質疑,中鋼還曾試圖專門開會對這些獨董進行“洗腦”,會議內容是由中鋼管理層講述“中鋼模式”如何強大。
但中鋼高管的講述進行了不到半小時,一位獨董就打斷講話并提出質問,“按照你的說法,中鋼應該每年盈利上百億,那為什么現在公司這么艱難,負債這么高?”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歷年的年度工作總結會議上,中鋼領導重點提到的是營業收入數據,而幾乎不提盈利情況。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2010年,中鋼雖然主營業務收入膨脹至1860億元,但主業實際虧損近4億元。中鋼遞交給國資委的財報上,銷售毛利率遠低于同類企業。
隨著黃天文被免職,中鋼的經營計劃正在調整。本報記者獲悉,5月13日上任的新總裁賈寶軍,在中鋼內部已不再提上市計劃。
“他(賈寶軍)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河北縱橫的問題,避免河北縱橫發展成山西中宇這樣的毒瘤。”一位中鋼內部人士對本報稱。
一位中鋼董事告訴本報,賈寶軍自2010年2月被國資委“空降”中鋼以來的這一年多,幾乎所有精力都在處理河北縱橫的占款問題,他要求“舉全集團之力”減少與河北縱橫的業務及資金往來,并提出“每年從河北縱橫收回至少10億元資金”。
但直到現在,中鋼尚未對滄州縱橫項目形成完備可行的風險應對預案,也尚未找到如何處理山西中宇40億欠款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