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襲擊南方10省 全年糧食產量影響難斷
局部旱澇急轉外加暴雨內澇,長江中下游農作物的“抵抗力”正經受著考驗。
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依然高企、中國糧食期待“八連增”的背景下,市場在關注災情本身之余,亦擔憂起另一個話題——關乎“百價之基”的糧食收成是否會受到影響。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期的局部旱情對于夏糧影響有限。
宋洪遠同時指出,由于降雨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遠遠小于大旱,雖然目前南方降雨量較大,還無法判斷對于秋糧產量的影響。
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16日,全國已收獲小麥2.81億畝,進度達八成。
據中央氣象臺最新預報,上周一直遭遇強降雨的江南地區中部和南部、華南北部等地將迎來高溫少雨的天氣。
但未來的氣候變化依然不容樂觀,因為全國還沒有全面進入主汛期。
主汛期尚未全面來襲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6月17日以來的第四輪強降雨給中國南方的浙江、安徽、江蘇、湖北、江西、貴州、廣西等省區造成汛情和洪澇災害。17日18時,中國氣象局已將湖北、安徽、浙江省氣象局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狀態由Ⅳ級提升為Ⅲ級。
民政部救災司信息顯示,6月13日以來,南方地區暴雨洪澇災害目前造成25人死亡,25人失蹤。
共有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10。▍^、市)61個市(州)295個縣(市、區)受災,此次災害過程直接經濟損失達128.5億元。
在局部遭遇旱澇急轉的湖北,該省民政廳發布的最新災情統計表明,在17日至18日最新一輪降雨中,湖北31個縣市區30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人,失蹤2人。
武漢在18日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大的一次降水過程。
當天,武漢城區降水量達到193.6毫米,堪比15個東湖水量。這場長達20多個小時的大暴雨,讓武漢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
19日上午,水利部部長陳雷在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會商會上強調,目前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地區梅雨期和東南、華南沿海臺風活躍期,全國即將全面進入主汛期。
產糧影響幾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糧食產量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產2.9%。
值得關注的是,當年夏糧減產0.3%,早稻減產6.1%,秋糧增產4.8%。
事實上,2010年夏糧生產確實經受了西南地區歷史罕見特大干旱、北方冬麥區多年少有持續低溫雨雪天氣等災害的考驗。
而在近期南方局部強降雨區,也正經受著災害性天氣的考驗。
素有“產糧大縣”之稱的湖北監利17日至18日最大降雨量累計達162毫米,全縣百萬余畝作物受災,30多萬名干群正奮斗在一線,利用大型機械和抽水機緊急排澇。
此外,據江西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初步統計,14日開始的強降雨,導致50個縣市573個鄉鎮受災,共造成364.5萬畝農作物受災,絕大部分為糧食作物。
湖北、江西再加上湖南,三省的早稻種植面積占全國半壁江山。搶收正在進行。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截至6月15日,全國已夏播農作物1.79億畝,完成計劃的34.1%,同比快1個百分點。
宋洪遠對記者表示,判斷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應該把糧食品種、季節、糧食的生產區域三者結合起來分析。
宋洪遠表示,之所以這幾年連續出現豐收,就是因為受災地區的受災時間與農作物生長周期沒有形成太大的沖突。
以今年夏糧為例,夏糧的主要品種是小麥,小麥的主產區是河南、河北等地,小麥主產區旱情并沒有長江中下游那么嚴重,而且旱情發生在小麥快要收割的時候,所以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并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鄭風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旱災主要影響的是油料作物和水產養殖,對夏糧影響不大。
在長江流域由旱轉澇之前,紛紛有研究機構表示對早稻產量的擔憂,但由于早稻占夏糧比例有限,因此整體對夏糧的影響有限。
慎斷秋糧產量
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正處于稻谷最忙碌的時期,早稻開始孕穗抽穗,中稻正在移栽,江淮地區夏播全面展開。根據農業部的數據,上周長江中下游受旱面積由之前高峰期的5695萬畝降至2788萬畝。但有些產區因受到連續的強降雨天氣影響,農田積水較多,導致中稻播種遭受影響。
鄭風田表示,從農業生產的常識來判斷,澇災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要小于旱災,尤其是水稻,具有一定的耐氧性,短時間不會被淹死。即使洪水將稻秧沖走,也可以補種。
目前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防汛抗災減災工作,促進受災作物苗情轉化。
鄭風田現在最擔心的是農民的“撂荒”,如果按照農業部要求農民能夠補種稻谷,那就對秋糧影響不大,但如果農民由于遭災出去打工不愿意回來種田,就肯定會影響到秋糧產量。因此他建議政府要盡快落實救災補貼,吸引農民按時補種。
宋洪遠表示,現在還要密切關注的是澇災與早稻收割的時間,若是在早稻收割期澇災仍嚴重,那就會將成熟的稻谷沖走,損失就會很大。
記者采訪的兩位專家均表示,雖然各界非常關注秋糧產量的問題,但現在下判斷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