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部分地方雇人參加就業培訓
一場國際金融危機,使國內眾多企業卷入倒閉或瀕臨倒閉的漩渦,由此帶來的嚴重連鎖反應,就是把大量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部分城鎮人員推到了失業的邊緣。面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各地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活動,但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
“就業培訓究竟應該怎樣搞?”在17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專題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曉莊發出了這樣的質疑。
在劉曉莊看來,當前我國各地的就業培訓存在五大頑疾——
一是“剃頭擔子一頭熱”,參訓者興趣不高。政府及有關部門花大氣力舉辦各種就業培訓,可是參訓者并不踴躍,有些地方甚至要花錢請人參加培訓。
二是“紙上畫餅不充饑”,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培訓通常在課堂進行,抽象理論多,實際操作少,導致不少人在參加培訓后,技能仍然處于“饑餓”狀態。
三是“高炮對著天空放”,針對性不強。一些培訓不問市場需要,不問對象構成,不問實際效果,市、縣、鄉三級培訓內容基本雷同,手段單一,不能實現理想的培訓目標。
四是“九龍戲水鬧龍門”,職責不清又不明。目前我國就業培訓由多部門實施,勞動人事、科技教育、農業民政等都占有一定的資源,導致一些部門對培訓職責并不清晰。
五是“三個和尚沒水喝”,機制沒有理順。由于多個部門參與,一旦出現某種人員需要集中培訓、某種技能需要強化培訓等情況,難免出現部門間相互掣肘、相互推諉的情況,一些企業開展的“訂單式”培訓由于沒有專門培訓機構介入而得不到經費支持的現象時有發生。
“七十二行技術,必須用七十二種能力去對付,打鐵的不能磨豆腐、繡花的不能搞建筑,道理就這么簡單。”劉曉莊說,為此,各地應該豐富培訓內容,力爭涵蓋“七十二行”。
他同時建議各地在就業培訓中“因材施教”,提高實效,按照受訓者的文化程度、學習意愿和接受能力,分門別類地安排培訓內容、方法及科目,編制規范的教材教法。
“就業人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個體差異很大,不能‘餃子餛飩一鍋煮’,要區分小學畢業與高中畢業的知識層次結構差別,按照教育規律實施培訓計劃,使受訓者能夠聽懂看懂、學得明白。”劉曉莊說。
針對當前一些培訓抽象理論多、實際操作少的現狀,他建議建立“招工、培訓、就業”一條龍用工對接模式,實施“訂單”培訓,從而調動求職者參訓的積極性。
此外,劉曉莊認為,隨著就業培訓任務的日益加大,資金投入的不斷增長,我國亟待制定科學的就業培訓質量評價標準,健全就業培訓效果考核評價制度。要依據評估考核結果和反饋意見,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嚴格實行優勝劣汰、動態管理,切實提高培訓工作質量。
(崔靜、衛敏麗、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