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村接力支教團銘記“第一個”教師節
新華網貴陽9月9日電 華中農業大學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的7名成員已“進駐”貴州省大方縣的山村學校十多天,剛剛揮別母校的學生,如今站上講臺,即將迎來生平“第一個”教師節。
田甜是這一屆支教團3男4女中的一員。8月26日,剛滿23歲的田甜與同學們來到大方縣大水鄉大石村——他們接過上一批志愿者的接力棒,將在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和本禹希望小學任教一年。
2003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考取研究生后,山東青年徐本禹推遲入學到貴州支教,成為一名孤獨的支教“志愿者”。2005年,徐本禹結束支教后,華中農業大學做出決定,每年在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志愿者,將支教行動延續下去。隨后,志愿者們循著他的足跡,一批接一批來到大山里的鄉村學校繼續支教。
正值旱季,支教團面臨的第一大難題便是用水。支教團團長陳立和另一個駐扎在本禹希望小學的張鋼仁,隔天就要花40多分鐘從兩里地外的小水塘挑幾桶水。
“當聽到水塘里青蛙呱呱的叫,我和陳立也跟著笑了。”張鋼仁說,雖然有點苦,但看到山里孩子們天真樂觀的笑容,更多的是感動。
陳立說,團里的成員大多家里也比較貧困,一路走來,都很珍視這個回報社會的機會,“何況我們一年以后還要返校讀研究生,大家都把這一年不長的時間,看作一次終身難忘的經歷”。
“不少學生早晨爬一兩個小時的山路來上課,回家以后還要放牛、挖土豆,比我們艱苦得多。”田甜說,因為上課錯過趕場,他們已經斷油幾天了,于是拿出之前剩下的肥肉煉油做菜。
但更讓田甜他們擔心的,是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沒有專職的音體美教師。田甜既要帶六年級數學和三年級英語,還要兼顧音樂和美術課,壓力很大。
“六年級的一幫男生個頭都超過我,調皮得有幾次差點把我氣哭。”田甜說,后來支教團成員一起出謀劃策,決定通過開展體育活動引導他們的興趣,“我們都感到,要把山村教育辦好,不能為了應付升學只抓語數外,必須培養山里孩子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田老師是我見過最漂亮、最可愛的老師。”三年級的陳研妍特別喜歡跟田甜學唱歌。
附近的村民得知他們的困難,送來了油和水。
翻開田甜的備課本,有這樣兩行字:“一個人感動一個人,就是兩個人;兩個人再感動兩個,就是4個……這就是愛心傳遞的方程式”。這是徐本禹勉勵支教團成員的寄語。
田甜拿起手中的筆,添上了一行字:“銘記生平第一個教師節,山村教育振興之路只有逗號沒有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