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嘉賓稱上海話不該被保護遭指責
《東方早報》消息 10月4日晚,本地一檔電視對話節目播出關于“上海話急需保護嗎”的辯論,持反方觀點的嘉賓隨后遭到本地網友炮轟,嘉賓則在博客上還擊,引發更大的“討伐”聲浪。
這檔節目名為“大聲說”,每期均請來數名嘉賓分成兩方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當期的議題為“上海話急需保護嗎”。作為反方出場的三名嘉賓分別為上海大學教授顧駿、娛評人江小魚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研究員程立耕。
在節目中,反方提出了“提出保護的人,體現上海本身的一種自戀”、“上海話連方言都算不上”等觀點。當晚,即有網友在上海知名的民生論壇“寬帶山”發帖,質疑“堂堂大教授說不要保護上海話”。隨即,一波網絡“口水戰”被引發,“寬帶山”等論壇上出現了多個參與聲討節目嘉賓甚至節目組的帖子,并有數十至上百個回復。
參加節目的嘉賓之一、北京娛評人江小魚在博客上斥責部分上海網友為“腦殘”,言語刻薄。這篇博文的閱讀量迅速達到5000以上,其中大多數評論者都對其持否定態度,也有人斥之為“炒作”。今年7月時,江小魚曾經在同一檔節目中稱使用滬語演出的滑稽戲“笑話是低俗的”,因而遭到部分上海網友攻擊。
近來,因對待滬語的態度而受到上海網民“炮轟”的公眾人物不在少數。復旦大學教授于海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網民對“貶低滬語者”的攻擊恰恰體現了滬語所處的弱勢地位。
“這種(攻擊性)談不上排外,而是反映出地方方言的弱勢危及當地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于海認為,上海方言在當今普通話和英語的強勢下受到擠壓,使得滬語本身的創造性和發展能力逐漸減弱。對此,他表示:“從現實出發,上海話在公共交往中仍有一席之地,至少應該給它一個平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