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金山 水稻住“蚊帳”(圖)
這個季節到白茆,你一定會被一條美麗的綠色生產鏈吸引
綿延6000畝的水稻泛著金黃、水泥槽的農田灌溉渠道、寬闊平坦的田間道路、科研基地、水稻種植示范區、有機肥生產區……這就是江蘇田娘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歷時7年精心打造出的綠色生產鏈。
近日,記者來到常熟古里鎮白茆,探訪這個遠近聞名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典型——江蘇田娘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常熟乃至全國矚目的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田娘”以“服務三農”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指針,以生態循環為基礎,真正做到了當地農村循環經濟的自主“造血”和“供血”。
垃圾變金山:自主生產農業有機肥叫響“田娘”品牌
“人類的母親是大地,大地的母親不是化肥而是有機肥,所以我們的品牌就是田娘”,這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田娘”董事長高建浩常說的一句話。這個僅有小學文化的公司老總,談起農業科技來卻頭頭是道、激情迸發,仍舊保持著農民的樸實和一骨子的鉆研勁。
正是這樣的認識,讓“田娘”從2002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一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成立之初,公司不但深挖本地的“寶貝”,深入古里鎮及周邊養殖基地,收購無人搭理的牲畜糞便;還積極“走出去”,到沙家浜等地收購秸稈、稻草。這些別人眼里不值錢、甚至還有些討厭的“垃圾”,經過生物干燥、除臭、動態發酵等無害化處理,就能制成莊稼最喜愛的“寶貝”——有機肥。
當時,國外已經認識到有機肥對農業生產的價值,然而國內百姓還沒有形成意識,全國使用的大部分有機肥都需要從國外引進。田娘意識到了生物菌對農業種植的作用,迅速做出了應對。在有機肥生產中,添加碘、鎂、鐵、錳、鈣、鋅等農業生產所必須但無法自行合成的13種必須元素。就這么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填補了我國農業有機肥自主生產的空白。
污染物利用好就是寶貝,利用不好就是廢物。田娘的這一研究創舉,改善板結了土質,實現了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關于有機肥的威力,還有個活生生的例子:同樣的藕,用化肥種出來是脆的,而用有機肥種的卻是拉絲的。
目前,“田娘”已經形成了“發展養殖業—廢棄物收集—資源化生產—返回種植業”的農業經濟循環圈,年處理畜禽糞便10萬噸,成功解決了當地養殖業畜禽糞污染水面環境的問題。系列有機肥已經銷往蘇州、無錫、上海、安徽、山東等地,甚至遠銷伊拉克。
水稻住“蚊帳”:用科學和技術創新鞏固產業鏈
高建浩自己承包了2000畝農田,同時還幫著周圍500多戶農民打理了4000畝糧田。通過建立米業專業合作社、田娘百姓糧倉,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統一配種、統一施肥、統一收購,真正做到了“糧權在農、存糧在庫、保值保質、食用安全、服務三農”。
面對農業生產低產值、難管理、攤子大的現實,田娘也在不斷與時俱進,用科學和技術創新來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生態種植”、“品種領先”、“機械生產”三管齊下推動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產業鏈鞏固。
田娘首先推廣生態種植,在水稻種植核心區域全部推廣有機肥施用,甚至為水稻架起防蟲網,讓水稻種進“蚊帳”里,進行網栽水稻生態種植。同時不斷引進國內外十幾個水稻新品種,確立了以“南粳46”、“寶農34”、“8130-6”、優質粳稻“ELTO”、優質雜粳新組合“常優07-1”及常熟“鴨血糯”等優良品種為主導的大米生產結構,田娘配方大米更是是目前大米市場首創。最后,高度集中的機械化生產為田娘的有機大米規模生產提供了硬件保證。
人才一百萬:有技術就有獎勵,儲備先進科技和高端人才
當下風采照人的“田娘”,五年、十年后,又會是何面貌?
高建浩很清醒地認識到,企業要可持續地長久發展,必須從教育方面著手,以培養創新型農業人才為切口,讓科學技術真正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著力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型農業轉變。
為此,“田娘”首先成功“聯姻”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專業的貧困學子,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為品學兼優的人才設立“田娘”獎學金,從長遠為田娘模式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技術支持 ;同時“田娘”提出了“人才一百萬”培養新模式,拿出一百萬培養方方面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包括從檢驗到質監的大學生。
公司有個不成文規定,凡是公司員工只要掌握一門農業機械操作技術就在原有工資基礎上每月獎勵一百元。此舉激勵了大學生深入農業實際、掌握扎實技能。已經是 “田娘”辦公室副主任的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青海姑娘(誰)就是人才培養計劃的受益者,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業績顯著,她三年內就被提升進入公司核心。高建浩以田娘的名義為其交付全部的助學貸款,甚至打算為其安排今后結婚宴請的全部費用。
“惜才才能養才、養才才能留才、留才才能用才”,田娘正是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農業循環經濟新模式儲備更先進的科技支撐和更高端化的人才隊伍,實踐著“科技領先、人才為本”的興業之道。
(周媛 杜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