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內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中國人民銀行2日宣布,決定自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暫不上調。
存款準備金率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銀行強制要求商業銀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動性。這是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后,大中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7%的高點。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年內第三次上調準備金率,是貨幣政策向常態的進一步回歸。一方面體現出央行對當前流動性過于充裕的擔憂,另一方面則意在加強對通脹風險的管理。
“這是今年央行第三次上調準備金率,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繼續在向常態回歸。去年銀行信貸投放過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流動性偏多局面,在這一形勢下,加強流動性管理將貫穿央行全年工作。”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表示,央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防范資產泡沫、通貨膨脹及經濟過熱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一季度之后全國經濟明顯有趨熱傾向,經濟實際增速已高于潛在增速,同時資產泡沫也在累積。雖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升幅尚屬溫和,但從央行發布的企業商品價格等數據來看升幅已經偏快。“在以上背景下,需要加快貨幣政策向常態的回歸。”劉煜輝說。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GDP增速達11.9%,較以往幾個季度增速明顯加快。與此同時,一季度CPI增速為2.2%,走勢比較溫和。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一季度經濟數據相當靚麗,但風險不容忽視。
“CPI雖然溫和,低于國際上3%的警戒線,但這幾個月生產價格指數PPI的增速比較快,值得警惕。”郭田勇認為,PPI向CPI的傳導時間一般在3到6個月,貨幣政策需要對幾個月后的經濟形勢提前作出應對。
背景資料:何為存款準備金率
金融機構必須將存款的一部分繳存在中央銀行,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則叫做存款準備金率。打比方說,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7%,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7萬元的存款準備金,用于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3萬元。倘若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將減少到92.5 萬元。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將是使銀行的信貸膨脹遭到遏制,不良貸款反彈壓力也將持續存在,銀行業績增長令人擔憂。這些擔憂反映到股票市場上,可能意味著下半年銀行股將難以走強。而如果銀行能夠成功實現向零售銀行業務的轉變,大幅提高中間業務收入,降低對利息收入的依賴,那么該類銀行無疑將受到投資者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