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名寧波城里孩子在貴州“吃苦”體驗記(圖)
和結對的小伙伴一起洗衣服
和結對的貴州學生手拉手
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體驗喂豬
近日,38名姜山中學的高一學生結束了在貴州黔東南州麻江縣的“吃苦”體驗,返回寧波。
這是姜山中學組織的一次“吃苦”夏令營。這些孩子大多數來自富裕家庭,在其中的兩天兩夜時間里,他們吃住在結對的貴州小伙伴家,體會其間的種種辛酸和艱難。
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睡在稻草鋪就的床上……于他們,是從未有過的體驗。貴州小伙伴因為買不起拖鞋只能在家打赤腳,因為4元錢而放棄領初中畢業證……于他們,是從未有過的震撼。
兩天兩夜,時間不多。但是如果,一個被嬌慣的孩子在那一刻能夠了解人世艱難,懂得尊重,知道感恩,那么,起碼這是一件勵志的事情。
記者 梅薇/文 圖片由被采訪對象提供
在經歷吃苦體驗后,我們的學生是否對生存和生命多一份理解和敬畏?是否能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對困難群體少一份傲慢、多一份認同?當回到鄞州,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后,是否會消磨掉體驗過程中的切身感受?這也是我們主辦者最為擔憂并極力反思的。
我們希望,當有一天,孩子們在生命的每一種體驗中,感受到的不是貧窮,不是落后,不是富裕與先進,而是生命本身為了接近理想的生活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奮斗與勃發的力量,并能夠對這樣的生命本身保持足夠的尊重與接納。那么,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帶隊老師戴曉勇(姜山中學政教處主任)
面對貧困的生活一度想逃離
錢崢看上去有些柔弱,事實上,在去貴州之前,這個“準高二”的女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她會在山路上跋涉一個多小時。
“翻過一座山,又是一座山,似乎永遠都沒有盡頭。”錢崢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說,剛去時的新鮮感、好奇勁很快就消失殆盡了,只剩下兩條腿像灌了鉛似地往前邁。
錢崢結對的小姑娘叫文光奎,錢崢喜歡叫她“文文”,小姑娘比錢錚小兩歲,在下司民族中學讀初二。每個星期,小姑娘都要在這樣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走上一個來回,而這在錢崢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事。
文文好幾次伸出手,想幫錢崢拿行李,但錢崢終究沒好意思,擺擺手笑著拒絕了。
接下來的兩天兩夜,錢崢和另外一個同學要住在文文家。盡管一再設想她家有多么的一貧如洗,但是等到真的看到時,錢崢還是有些吃驚。
“房子是木頭搭的,低矮潮濕,盡管外面陽光燦爛,可是一進屋,卻是昏暗一片,甚至都看不清東西。”后來細細打量了一圈,錢崢才發現,屋里空空蕩蕩,根本沒幾件像樣的家具,而這個家唯一的電器也只是一個電磁爐。
錢崢后來才知道,在文文所在的小村落,寥寥十來戶人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電磁爐。這讓她不由得懷疑,就連這唯一的電器也不是文文家自己買的。
文文家有五口人,爺爺、父母,還有一個弟弟,他們不會說普通話,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式表示友好,只能沖著錢崢傻傻地笑。
那天晚上,錢崢特別想家,在自己的日志上,錢崢寫下了“真的好想離開”,后面加了三個嘆號。
同去的陳依陽那個晚上也萌生了強烈的退意,“真的不敢想像,要在如此貧困的地方呆上兩個晚上。”
那天,兩個女孩擠在一張小床上,床單下面鋪著厚厚的一層稻草,被子有些潮濕,隱隱地散發著一股霉味,“悶熱,蚊子又多”,這讓兩個女孩心里直發酸,從小都沒受過這樣的委屈,“如果那刻能夠撥通父母的電話,估計會哭鼻子吧。”錢崢說。
就這樣在半醒半睡間,兩個女孩熬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陳依陽發現,身上已被蚊子咬起了很多包,細細一數,竟有6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