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改革真正危機是思想危機
最近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又引起海內外媒體的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出現了危機嗎?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它的下一步突破口在哪里?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中國改革開放危機的分析評論。
北京《 瞭望東方周刊》署名燕繼榮的評論稱:“30年來,‘改革開放’作為一面旗幟,為中國共產黨繼續執政注入了新的合法性權威要素。但最近幾年,公眾對‘改革’二字的熱情有所下降,‘改革’的社會動員力也大為降低。”“早有不少學者對中國正在形成的新的利益博弈格局和權貴資本結盟的現象發出了警告 。利益集團化、利益部門化、利益地方化,使政府與利益集團、上級機關與下級機構、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形成了復雜的博弈關系。”
燕繼榮文章還說:“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利益集團、利益部門這樣的‘分利集團’的存在,使政府改革政策變成了它們謀取和維護其利益的手段。正是由于利益集團的博弈,改革舉措偏離民眾的利益和需求,久而久之,使公眾對改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公眾對政府改革缺乏信心和耐心越普遍,突發性群體事件和針對公權部門的惡性案件的發生頻率就越高。”
北京《 北京日報》署名吳敬璉的評論稱:“改革意味著利益結構的大調整,就不能不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三年以前,國防大學的盧周來教授提出,‘我們仍然處在政治經濟學時代’。這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現在,中國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政治經濟學問題,都需要用現代政治經濟學來加以回答。”
吳敬璉文章指出:“整個改革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互動的過程。自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框架建立起來以后,兩種前途就嚴峻地擺在全體中國人的面前:一種是政治文明下法治市場經濟的道路。另一種是權貴資本主義的道路。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政治和經濟改革扼制權貴資本主義的勢頭,來自另一極端的勢力就有可能利用大眾對權貴腐敗的不滿,推銷極‘左’路線,把中國引向另一條歧路。我國和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極‘左’和極‘右’都會帶來民族的災難。”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鄭永年的評論稱:“從本質上說,思想危機才是中國改革面臨的真正危機。從表面上看,中國并不是沒有思想。從社會思想的角度看,現代的中國社會和晚清社會并沒有多大的區別。”“盡管這些年來,中國領導層一直在呼喚思想的解放,通過思想的解放來推進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但人們發現,各方面的改革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沒有能夠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鄭永年文章還評論說:“一方面,權勢階層呈現出非道德化的趨勢,腐敗越反越嚴重。這可從經濟界的各種丑聞到黨政高級干部和基層政權的腐敗可以看出。另一方面是基層社會的高度不滿,各種社會抗議運動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正常’現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成為了權勢的‘有機知識分子’(意大利新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語)。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理解總理溫家寶多次呼吁‘窮人經濟學家’誕生的原因。在中國社會,權勢階層從來不缺有機知識分子,但大多數弱勢社會群體如工人、農民和農民工是沒有本身的有機知識分子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的是有效的思想解放來突破改革禁區和尋找改革的突破點的。如果思想危機依然繼續,改革就會很難突破禁區,很難找到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