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清水江畔“仙人架橋”遺跡
本港訊 (楊清雷 攝影報道)只要趨車或乘機船從劍河革東縣城沿江而上至五河村1.5公里處一段江面,向清水江對岸仰望,你會驚奇發現離江岸60米高的絕壁上有一天然溶洞,溶洞口兩層廳堂里架有木橋,呈梯級狀,猶如一架獨木橋通過天塹,并插有紅色旌旗一支,隨風飄展,儼然其上,居高臨下,欲若傳說中仙家之地,甚是險要、神奇。當地人稱之為“仙人洞”,洞廳里架設的木橋為“天橋”。
此處是高70米,長200米,呈斜長方形的光禿峭壁,整座峭壁雄踞江河北岸,倒映在腳下潭水里,景色迷人。在懸壁上的“仙人洞”說是溶洞并不像真正的溶洞,其實是一個凹進崖壁去的大巖罩,此巖罩外則四面絕壁臨空,不蔓不依。莫說有人想要上得去,就是攀援高手猴猻們被弄上去在上面也會嚇得心驚膽顫、魂不附體。“縱目遠眺,忽于煙杏霧靄間露一隧洞,中有虹橋橫架,疑非人力所為也!”。此洞懸崖下面是一深潭,平靜如鏡,深不見底。濤濤的清江水至上而下洶涌澎湃、咆哮而來到這里轉了一個大彎,一反常態變得異常平緩而溫柔,怕是驚動這里的神靈,不作聲響悄悄從江底溜走。
相傳,此洞原是仙家居住之地,很有靈氣。這里的仙家與人間相處融洽,來往甚密。如遇天干水患、瘟疫災禍等,仙家為當地百姓排憂解難,趨趕災禍,保佑平安。洞里的仙人常常從橋梯下來潭中汲水、梳洗,當地村民也常來到這里搖船撒網、撈魚捉蝦,當地凡間人哪家有紅白喜事劃船來到潭中朝洞上喊三聲就借得滿滿一船桌椅碗筷,有求必應。人們生活其樂融融、與世無爭。
隨著仙家人間的來往次數頻繁,一些膽大好奇的當地人悄悄偷瞧仙女洗澡,露餡后仙家人不敢下河來了,又有的村民因貪財借了碗筷后賴著不還,仙家于是不再與凡間人往來了,人們再也看不到仙人的蹤影,以后不論出現什么天災人禍,神仙不再顯靈了,后來就留下仙人搬走遺留下的殘跡。不過傳說歸傳說,如今看到如此高的懸崖絕壁上的洞廳里的木橋和旗幟是誰安插的,是怎樣安插上去的人們不得而知,至今還是個謎。
在“仙人洞”洞崖下的離水面3米處光滑的石壁上正楷豎排陰刻有“大潭勝景”四個朱紅大字,為清代名人柳川小鶴宋梅芳題,其旁并鐫小字七絕一首,歷經洪水沖刷和風雨剝蝕,字跡有些模糊。據民國8年《臺拱文獻紀要》悉是:“高巖之上景幽幽,高巖之下水長流,梨園子弟今歌舞,千載有人繼承不?”